兵器战线的巾帼先锋——记“全国五一巾帼奖”提名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惠丰公司六分厂电装组 |
||
|
||
今天“三八”节前夕,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女职工五一表彰大会上,在上千名表彰的全国各条战线的优秀女性中,一位身穿前胸印有“山西惠丰”标字的蓝色工衣的女性,作为中国兵器行业、山西省国防战线的唯一一位代表,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中国兵器行业山西北方惠丰机电有限公司六分厂电装组的组长李巧莲。 她所在的惠丰公司六分厂电装组一个很基层生产班组,女职工人数占小组总人数的94%以上,组员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也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生产班组,却在短短的几年间,一步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发展,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2005和2006年,小组申报的 两项QC成果连续获得中国质量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授予的“兵器行业优秀管理小组”的荣誉称号,同时也获得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质量安全部、中国兵器工业装备集团公司质量与信息部、中国兵器工业质量协会联合授予的“兵器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2006年荣获“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学习型班组”称号;2007年荣获“山西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2008年,代表公司荣获中国兵器行业质量信得过班组,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 会授予“国防科技工业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全国仅102个岗位,这是公司历年来首家获得此殊荣的单位:2009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山西省“十大杰出女子班组”、“五一劳动奖状”、“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刻苦学习是她们不断进取的信念 学习成就事业,成功源于学习。在开始启用电装自动化生产线初期,为了尽快掌握现代化设备的运用技术,组员与组员之间个个不甘落后,自觉地制定了学习目标,凡是培训和学习,决不轻易放过,尤其在《手工钎焊守则》WP901QJ20的基础培训中,组员和组员之间结成“对子”。随着培训的不断深入,学习和实践的不断融合,她们的焊接水平由以往的经验焊接逐渐过渡到按标焊接,结束了公司长期以来手工焊接的历史。为了巩固现有的标准,追求更高的标准,我同组员一起研讨学习心得、温习培训难点、熟悉操作要领;一同练习操作技能、交流操作技巧。强有力、高密度的理论学习,成就了电装组集体进步与个人发展同步推进的生动局面。学习使人提高,学习使人进步。电装组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强烈的争先意识。小组中,无论是刚进厂的,还是即将退休的,对待学习的态度都是一样的认真和执着。电装组就是在持续的学习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小组现有技师一名,分厂级技能带头人2名,班组级技能带头人2名,有14人享受公司或分厂的各类津贴,占小组总人数的78%。在2010年山西省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班组又有6名职工通过了高级资格证书考试、8名职工通过了中级资格证书考试、3名职工通过了初级资格证书考试,夺得了“满堂彩”。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实践、服务生产,班组活学活用,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解决了许多生产挡手难题。170产品05-2批的焊接任务是建组以来接到的批次最大、难度最强、要求最高的一次任务,但他们没有任何顾虑,更多的则是一种敢于迎接挑战、跃跃欲试的动力和干劲。强大的压力孕育了无穷的动力,她们根据作业程序、设备能力、人员情况等生产要素,按照产品的八个工艺流程实行A、B角管理制,建立相应责任链,进一步落实责任人。为了赶出任务,在那六十多个日日夜夜里,她们的这个团队没有因为个人生活琐事而影响焊接进度,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拖拉生产后腿,在那段日子里,电装组的“女人们”被昵称为“巾帼铁人”。, 优秀,也是一种责任。在电装组的创先争优中,她们没有满足既有的成绩,而是在不断创造奇迹,在不断挑战自我。为了充分发挥电装自动化设备的优势,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她们提出合理化建议,自制工装,配合工艺技术人员编程、调试,改进工艺,将更多的产品焊接工序搬上了电装自动化生产线,使生产效率和良品率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2008年的后两个月里,当时公司的两个新产品的高频调试良品率极低,任务量却很大,而实际工作时间仅仅只有短短的40天。在公司面临巨大考验面前,她们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整整40多个日夜,女将们午饭吃在工房,晚上加班到8点,每周休息半天,终于圆满完成了公司的各项生产任务。苦是苦了点,累是累了点,但为了公司的利益,她们在完成“冲刺”后,感到的却是无比的轻松和满足的喜悦。 立志创新是她们顶起“半边天”的毅志 工作中,小组的姐妹们以特有的细致与认真,严把产品质量关,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比业务、比特长、比服务、比贡献,一个“助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已在电装线上蔚然成风。 特别是2010年,小组员工在严格实施“启动与攻关”、“实验与生产”、“配套与改进”技术改进方案的同时,本着“在发展中上水平、在工艺中追求质量、在技术上追求进步、在管理中追求效益”的宗旨,努力抓住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那个难题,一一归档,并重点采取措施予解决。 710产品是分厂新接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产品。该产品属公司新投产的重点项目,当年定型,当年投产,产品研制时间短,工艺技术不成熟,尚处在摸索阶段,科研试制和大批量生产几乎同时并行,生产投入多、风险大,无论对公司还是分厂,都是第一次大胆的尝试。该项难题又一次被推向了“没有完成不了的工作”的电装组职工面前。 虽然对困难有所预料,但还是始料未及。710产品在初次焊接中, 良品率仅有37.32%,这个数字让姐妹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耻辱。因为她们都知道,焊接工序是产品总装的第一道工序,在不到60天的时间里,如果按照这个指标下去,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最终会拖公司的后腿,会成为公司完不成全年生产任务的“罪人”。痛定思痛之后,集思广益,经过反复探讨,确定了攻关方案。她们将每天的正常工作进行到晚上八点半后,就开始做实验,从焊膏印刷、贴装元器件、回流焊接、测试到最后合套、塑封、高低温测试,一边装配,一边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原因: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有效地保证了体积较大的集成电路的贴装合格率;使公司高精度贴片机的精度由原来的0. 在710产品生产的日子里,巨大的压力和严重的体力透支,小组连续两天有三名女工晕倒在生产线上……人员的严重不足成为了她们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于是大家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统筹零件生产、运转时间,优化生产流程,降低了劳动强度。办法总比困难多。组员张云霞提出设计一种专用容器盘,可以减少零件在生产中碰撞和人员楼上楼下的运转次数。因此,一种利用空间的专用容器盘诞生了,以前的容器盘占地面积较大,一次只能运转8块线路板,而新 容器盘占地面积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并且一次可以运转26块电路板。组员安静针对元器件引脚无锡或少锡的问题,经过数十次的试验和结果对比,调整了焊膏的黏度,保证了焊接后元器件焊角上的焊锡量,从而节省了需专门检查细间距元器件焊接质量工序的两个人的工作量。 就这样,电装组先后改进了高精度贴片机、自制专用传送料器、细间据元器件的焊接问题等37项工装、工艺。不仅提高了电装工艺质量,同时,所承担的173、813、811等12类系列产品的焊接,全部按节点进度满足了生产要求。在2010年5月,山西省总工会观摩领导深入该班组后,被班组浓厚的学习氛围、十足的生产干劲所感动,并给予了“在惠丰这片红色土地上,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兵工的这里藏龙卧虎,惠丰的女工确实顶起来‘半边天”的高度评价。 通力协作是她们打造“安全班”的准则 电装组的“活”可谓是小而精,但在安全方面,电装组却没有把安全当成小事来看。小组的女将们从来不轻视安全问题,从班组长到每一个组员坚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充分发挥“两长三员”监督管理作用,互相监督,认真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多年来,从未发生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行为,实现了事故为零、隐患为零的安全责任目标。 “追求卓越、造就精品”早已成为电装组生产的唯一准则,尤其近几年来,在每一次的部件装配中,她们十分关注产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在某产品接收机部件的装配过程中,出现了轻微噪声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小组员工从源头细致排查,及时对产品进行隔离,并配合技术人员查找问题。问题找到后,及时改进工艺,消除了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保证了该产品的如期装配和交验。2010年,电装组圆满完成了公司下达的任务27项生产任务,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全组员工的辛勤汗水。 荣誉是一份收获,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电装组的全体女工将继续发挥“半边天”的力量,互帮互助,互相提携,不断创新,创造更大的业绩,为建设强势型、创新型、和谐型惠丰,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打造有抱负、负责任、受尊重的兵器工业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韩利军 金艳宏)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