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力资源 > 兵工英才

在平凡中绽放光彩
——记十八大代表、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华柴公司金牌工人秦红彦

发布时间:2012-10-10

“踏踏实实干活,简简单单做人”,这是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动力集团华柴公司缸盖班班长秦红彦给自己总结的一句话,也是她做人做事的座右铭。一个“踏实”,让她扎根在生产的第一线,用心干好活、出精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一个“简单”,让她心无旁骛,坚守着军工人富国强军的使命,尽职尽责,无怨无悔,为祖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忠诚地奉献着……。

爱岗、敬业、求精:凸显军工人本色

1987年,秦红彦职高毕业参加工作。实习期满后,面对去后勤还是在一线,她选择了后者。那个时候,作为女同志,能够到后勤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很多人不明白,但她说:“干活多好呀,简单,还有成就感。”从此,她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岗位上。每天,她都是第一个来到车间,在大家上班前做好一天的生产准备;下班后,她还要再检查一遍,看看哪里做的不到位并及时纠正,然后最后一个离开。当了班长后,她还要把各工序都检查一遍,填写好班组记录,做好第二天工作安排。25年来,她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她承担的喷油嘴安装孔加工工序,是缸盖生产线上使用刀具最多、精度和公差要求最高的工序,繁琐、耗时,大家都不愿干,但她却干得有滋有味。为了增强操作技能,她虚心学习,不懂就问,《车工工艺学》、《钳工工艺学》等专业书籍都被她翻得卷了皮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潜心琢磨,自制工装,改进刀具,小改小革几十项。拉开秦红彦工具箱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毛坯到货记录本、生产过程记录本、产品入库记录本、班前会记录本等,有的表面已经被油渍弄脏,有的页面已经泛黄,但里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工整,按“年、月、日、批(型)号、件数、完成情况”的顺序做着记录,一目了然。“可别小看了这些本,有时产品遇到问题了技术员都要到我这儿来查,一查一个准。有一次,还为工厂避免了一次质量纠纷呢!”每每说到这儿,秦红彦都是一脸的自豪。25年来,她坚持写生产日记,积累下来有几十本、几十万字。这些记录,不仅促进了她自身工作的开展,还为公司重点项目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那可不行,必须得精心,否则一出问题就是批量问题”这是秦红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总是把自己和自己班组的工作看得很高、很重,在她的“质量字典”中“不合格”等同于“失败和耻辱”,而她工作的精细劲儿也实在叫人叹服。工作区域始终保持干净整洁,物品定置存放等等现场管理要求对于她来说已经养成行为习惯。在她的机床旁始终放着一块细长的油石,那是她为随时修磨刀具准备的;她用的刀具、夹具都是在固定的位置按使用先后顺序摆放,在操作更加精准的同时也有效地缩短了辅助工作时间。加工中她不仅严格按工艺、程序做,对首件检验更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她还自制了一套检验程序,细化到每个班次、每次设备间歇,甚至到每加工10件产品,她都要对工装、设备等进行一次检验,随时校正调整。严谨的态度、精细的操作,使她成为公司机械加工的标杆。25年来,经她加工的缸盖从未出现过一件废品。对班组质量她要求也极为严格,每一项质量指标都分解、落实到人,从源头抓起,严格过程控制。对检查出的问题,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她坚持每天到各工序巡检,对缸盖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实现了从被动的事后纠正向主动的事先预防转变。在她的带领下,班组机加综合良品率始终保持100%,没有出现过一起质量事故。

25年的努力与付出,秦红彦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组织的肯定,也赢得了一系列荣誉: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河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先进女职工、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劳动模范、公司金牌工人等等。这期间,她有多次离开生产一线的机会,但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她认为“能把简单的工作干好是件不容易的事,干活的过程让她感受到了快乐”。

好学习、肯钻研、勇创新:展现新时期产业工人风采

“那孩子是个干技术活儿的好料,踏实、好琢磨;不朝三暮四,有股子钻劲儿。”秦红彦的第一任车间主任任广明说起秦红彦,就赞不绝口。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弄清一个机械原理,她抱着书反复地翻、认真地学,跟在师傅后面不懂就问;为了练技能,别人都下班了,她还在空落落的厂房里拿着废弃的产品练习,常常磨得手都起了水泡。就这样,她很快成了能够独挡一面的技术能手。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始终不忘学习,用她的话说:“不学不行呀,要不然就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了。”

从产品装夹到加工完成,四、五分钟的时间里,12种刀具依次更换,钻、扩、铰、锪、攻丝、倒角等功夫齐上阵,动作干净利落、操作娴熟。这样的加工效率离不开日常的千锤百炼,也得益于秦红彦的一次大胆创新。缸盖是发动机上的关重部件,喷油嘴安装孔的深度公差要求很严,光测量塞规就要用6把,即使是一根头发丝粗细的误差,都可能引起整机系统故障,是质量极不易保证的关键工序。以前,为保证加工精度每次操作都要留有一定余量,经多次测量和反复加工后才能达到要求的尺寸。面对这个老师傅都不愿尝试的难题,秦红彦潜心琢磨,提出了对刀具和工艺的改进建议,做到一次加工到位,使生产效率提高了1倍。而且仅这一道工序每年就可避免质量损失16000多元。

秦红彦还有一手“取座圈”的绝活儿。风冷缸盖座圈由于是铸件,砂眼等瑕疵只有在加工过程中才会发现。而此时,座圈已经被压到缸盖座圈孔中,如果不能取出重新更换,整件缸盖将报废。秦红彦结合自己多年的加工经验,自制工装,只需稍用力一撬就能取出。这期间的巧劲儿也被她拿捏得恰到好处,座圈取出后,不会留下一丝划痕。就这“一撬”每年可为公司降低废品损失5万多元。像这样的小创新、小改进,还有很多:复合扩孔钻刃带改进,提高了喷油嘴安装孔的表面质量;倒角锪钻锥柄改进,既保证了产品质量,也提高了加工效率;加工工步的调整,解决了国产毛坯因抗刀而产生的钻偏、尺寸难保证的问题……近几年,随着企业市场不断拓展和规模化发展,新产品研制和产品的系列化开发取得了可喜成果,秦红彦积极投入新产品的生产试制工作,在工艺、工装、操作、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达几十项,均被采纳和实施。她创造的“同时准备、平行加工、交叉生产”加工方法,使得缸盖月产量翻了一倍。

秦红彦没有发明专利,没有惊人的创新成果,但是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一项项科研和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实现了它们的价值。她立足岗位,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二十多年孜孜以求,不间断地进行操作改进创新。她这种“春雨润物”般的进取精神,又为企业创造了怎样的价值?没有人能估算出,也许,这也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这也正是兵器“创新、奉献、务实、开放”精神的最好体现。

重品行、作表率、敢管理:带出作风过硬的团队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作为班组长,秦红彦注重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当好排头兵,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大家,把缸盖班带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团队。缸盖班先后荣获了“河北省安康杯竞赛优秀班组”、“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优秀班组”、“河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工人先锋号”班组等荣誉称号。

今年6月,新试制的513缸盖毛坯由于模具调整到货晚,可能对后续装机造成影响。毛坯到货后,近300件缸盖要求9天全部加工完成入库,这个批量正常生产需要15天才能完成。接到生产任务通知已是周五快下班时,大家已经在擦试保养机床了。秦红彦立即召开班组会,经过认真核算,根据人员、设备情况,制定了生产进度和必须完成的班产量,要求每道工序的更换以小时计算,只能提前不能滞后。全班组马上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就这样大家放弃双休日,加班加点,仅用了7天就完成了入库。像这样的事,对秦红彦班组员工来说太平常了。随着公司整机产量的大幅提升,秦红彦带领她的班组创下了缸盖生产的多个纪录。

在该公司,无论年老年少,同事们都亲切地称秦红彦为“老雁(彦)子”,她就是大家眼中那只名符其实的“领头雁”。工作中,她重活、难活往前冲,谁有事请假了,为保进度她二话不说就顶上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中,她是个热心肠,关心帮助同事,是大家的贴心人,谁家有事,也总能看到她的身影。班组同事程颖患了慢性肾炎,不能太劳累,秦红彦在干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抽空就帮她干活,月底结算工时,程颖要把工时记在她头上,被她拒绝了。这样坚持了好几个月,直到程颖身体恢复。刘旭明是慕名来到秦红彦班组的,他说:“老雁子啥时候都走在前头,要求大家的她都做到了。她对工作要求严,有时候,我不愿意听,她就默默地帮我做了。她这样,我们哪还能不好好干?”工作中有什么心得,技术上有什么绝窍,她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她鼓励组员一专多能,经常组织岗位练兵,班组内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现在班组每个人都能操作两台以上设备。

秦红彦还善于管理,把对“精细”的追求固化到日常班组管理中。她大胆创新,不仅打破了按部就班的生产模式,创出了“同时准备、平行加工、交叉生产”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琢磨出“三个一”管理模式。即:每天一次班前会,组织员工进行安全、质量学习,及时传达公司的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每周一次班组谈心会,及时了解班组员工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月一次班组总结会,查找班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征求班组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这“三个一”使她成为大家可以交心的大姐,也使她的班组成为一个有合力的集体,关键时候冲得上,样样工作争先进。在公司“五好一准确”优秀班组创建活动中,缸盖班作为“精益改善”型特色班组,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连续多年保持班组建设考核第一名。

忠诚、坚守、奉献:让平凡变得崇高

“看到装载着华柴发动机的战车,顺利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我流泪了,我为自己的坚守而骄傲,为自己的忠诚而无悔!”201111月,在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举办的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当秦红彦发自肺腑地讲完这句话时,全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给秦红彦的,更是献给所有军工人的。

作为军工人的后辈,秦红彦自小就对兵工企业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她说兵器员工就是不穿军装的军人,要始终把“国家利益至上”作为最高宗旨,肩负起富国强军的使命。

为了这份责任,她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她每天早来晚走,每年要比别人多出三分之一的工作日。每天在机床旁搬上搬下近四十斤重的缸盖上百次,多的时候一天搬运量达六、七吨,为此双腿静脉曲张、两手也变了形。工作以来,她从没请过一天病假,更别说和家人一同度假旅游了。在突击某重大科研项目任务中,她每天早上六点多离开家,晚上十点以后才回去,而此时正赶上儿子中考。因为平时忙工作,她顾不上管儿子,儿子午饭都是就近在学校凑合一下。现在考试了,儿子也想象其他同学一样能吃上妈妈做的可口饭菜,但她连为儿子做顿午饭的要求都没有满足。因为抢进度,几道工序同时进行,交叉生产,每道序有严格的节点要求,什么时间该谁干什么,她最清楚,只有盯在现场心里才踏实。在她的带领下,缸盖班顺利完成任务,产量是往年同期的两倍,保证了此项目的装机需求。

为了这份责任,她执着坚守,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当企业面对生存困境、举步维艰时,很多人选择辞职离开,但秦红彦依旧埋头于自己的工作,与企业一同在艰难中奋斗;当企业引厂出山,很多同龄人纷纷奔向城市五彩的生活时,她又默默地与企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当企业重新站在新的发展点时,她无需扬鞭自奋蹄,以昂扬的精神投入一次又一次攻艰破难的任务中。秦红彦丈夫下海经商多年,家境殷实,多少次,丈夫劝她回家相夫教子享点清福,她都没有同意,用她的话说:“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易放弃!”

在领导眼里秦红彦是一名优秀职工,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个女强人。但当她面对丈夫的怨言和无奈、面对孩子的失落、面对父母的心疼与鼓励时,她总是无语。因为她深知,亏欠亲人的太多。她说,她只能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报他们,让他们为自己骄傲。

作为生产一线的一名普通班组长,秦红彦是平凡的,是什么支撑着她坚守了25年,是什么激励着她从不退缩、无悔地奉献,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用她的话说是“军工行业这个大熔炉铸就了她坚韧的品格,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给了她不竭的动力”!

是的,秦红彦只是军工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但也是他们的优秀代表,正是有了他们的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企业才从无到有,从山沟到城市,从求生存走向了谋发展;正是有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无私奉献,企业才克服艰难险阻,走出了困境,并不断发展,成为国内首家大功率风水冷柴油机生产企业;正是有了他们的务实勤奋、自主创新,企业才实现了产品的单一化向系列化、精细化转变,为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支撑;正是有了他们的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企业才实现了市场的多元化、特色化,开始了企业的规模化、效益化进程。也正是有了成千上万秦红彦这样军工人的忠诚和奉献,才使国际化大兵器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也铸就了人民军工80余年的辉煌。

能够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秦红彦珍惜这份荣誉,更为是军工人而骄傲。同时,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当选党代表是一个新的起点,她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以便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为军工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武春莲)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弘扬兵工精神 传承惠安文化——北化集团惠安公司企业文化成果展成功举办
党旗耀长空——北化集团银光公司党建工作纪实
强军首责勇担当——阅兵前夕 兵器一院保障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集团公司以“尊崇党章 贯彻准则和条例”为主题开展宣教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