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臂”英雄到三代总师 |
||
|
||
回忆起199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我们依旧热血沸腾。在那雄壮的阅兵场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首次公开露面的99式三代主战坦克组成的方阵威武驶过,它以比肩世界顶尖水平的科技含量,震撼了世界,振奋了国人。在那个时候,兵工人记住了一个名字——祝榆生。 祝老谦虚、低调。除了“三代坦克总设计师”,即便作为一名兵工人,我们对他的事迹仍然知之甚少;即便在信息流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搜索“祝榆生”这三个字时,所得到的信息依旧极其有限。然而,全国战斗英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却记录着他作为一名战士所走过的峥嵘岁月;从抗日战争年代的“打据点专家”,到新时期“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彰显着他在兵器工业科技发展历程中沉甸甸的分量。 ——对祖国与人民深沉的热爱,使祝榆生走上从事兵器科研的道路,即便付出血的代价也矢志不渝。 1937年, 对旧中国的积贫积弱怀有切肤之痛的祝榆生考上了黄埔军校。为了抗日,刚入学他就转投了八路军。几经辗转,祝榆生到达了延安。1938年1月,他进入抗大学习军事,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跟随着党,坚持在战斗或钻研兵器的第一线,即便付出血的代价,亦无怨无悔。 入抗大后不久,祝榆生如愿以偿地被派往了抗日前线,成为八路军115师的一员。当时,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相比,八路军的武器还十分落后,祝榆生他们手中往往只有大刀和步枪,但他们就是凭着这些近乎原始的兵器,与敌人狭路相逢,舍命搏杀。面对战争,祝榆生说:“我从来没有害怕过。” 但是,不害怕战争,并不等于要无畏的牺牲。祝榆生把目光转向了提高我们武器装备的性能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刻苦钻研军事技术,根据战斗需要,创造和改进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这些技术的改进,使我们手中的武器在战斗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948年1月,在一次组织迫击炮敌前试射时,为了弄明白试射失败的原因,30岁的祝榆生因炮弹爆炸而失去了右臂。从此,他要努力适应和克服人体失去部分功能带来的种种不便。他默默地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乐观前行,继续组织带领军事教员深入战场实地观察,结合部队实战经验进行军事理论研究。 正是这份深沉的热爱,让祝榆生在66岁的时候,受命担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 ——对事业的执着,不因失去右臂,不因岁月流逝而放弃对兵器科研的痴迷与热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适应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需求,中央下达了重点装备项目——99式坦克的研制任务。谁有资格担任99式坦克总设计师?谁有能量拉近和国外先进坦克相差几十年的差距。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看中了祝榆生。 66岁的祝榆生,在离休之后,重出“江湖”,再挑重担。 于是,1984年的夏天,祝榆生带领的科研人员悄然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国防高科技攻坚战。从那时起,祝榆生家客厅的灯光就常常亮到深夜。祝老经常要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包奔波于各个试验场地,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有时会失去平衡。祝榆生这些年跌过多少跟头,他已经记不清了,头破血流的情况也被他漠然处之。祝老身体已不复强壮,甚至有些羸弱。然而,跌倒了,颤巍巍爬起来接着走!只要能走,就一定要亲自到试验现场!这是老人对完成使命、实现诺言最深沉的叩首。 那是1990年,祝榆生在去包头协调有关技术问题的路上又重重地跌了一跤,72岁的老人坐在地上,半天都没爬起来。之后,他顾不上胸口的剧痛,如期赶到会议现场。研讨持续了几个小时,祝老弓着背,认真地倾听大家的意见。当研讨结束时,祝老艰难地扶着桌沿,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随行人员感到异常,把祝老强迫送进了工厂的医院,这才发现祝老已经摔断了三根肋骨......但是,即便住进了医院,他仍不顾高龄的病体,坚持听取三个研制单位的技术汇报。 这是怎样的一位有着坚强毅力和超常忍耐力的老人啊?至于再听到他拖着断臂,在出差的火车硬卧上爬上爬下;在荒滩野地的试验场一天跑十几个来回;在高大的坦克上钻进钻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祝榆生,用他不为环境和岁月更替而消减的执着,带领着三代坦克研发团队,书写了兵器工业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 ——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使祝老能够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这,源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积累。 1984年,三代坦克设计之初,中央军委给祝榆生的任务是“定型以后,跟先进的坦克能够相抗衡。”然而,从战争中走过来的祝榆生,却把目标瞄得更远:“什么抗衡,你打个平手有什么用啊,我非得把你打掉。” 祝榆生没有说大话。15年后,横空出世的三代坦克,其机动性与国外先进坦克相当,火力比它强,并且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动防护系统等,使我国主战坦克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祝榆生带领着三代坦克研发团队,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体现中国特色、考虑实战需求的研制道路。新设计部件占89.85%。在火力、火控、传动、防护、光电对抗系统、新材料等方面都是首次自主开发研制。他提出并实行了“系统取胜”的设计思想,以优化、匹配系统性能,有效地解决了三代坦克指标高、难度大与我国技术基础薄弱、部件储备缺乏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我们在材料、工艺、元器件、试验测试手段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 他提出并实行了“边投资、边收回,良性循环”的型号项目运营方式,使三代坦克的诸多关键技术、部件在整车定型前后广泛用于外贸和国内其他坦克或有关装备的改造上,实现了边投资、边研制、边应用、边收回,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正是靠着这种创新的理念和实践,三代坦克研制成功了。然而,创新是需要底气的。而这底气,来自于祝榆生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积累。 祝榆生酷爱学习。他曾先后在解放军总高级步校工作、在哈军工读书、在炮兵工程学院任职。其间,他坚持经常听课、定期到图书馆查阅最新科技资料,主动向每一位有特长的教授请教,持续不断的积累使其成为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到兵科院工作后,结合主管兵器科研工作,他更加注重学习,利用工作之余,自学了系统工程理论、运筹学等新学科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各类新技术,把握世界常规兵器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使祝榆生较为全方位地掌握了常规兵器各武器系统的知识和技术。 ——对名利的淡泊,让祝榆生静下心来,潜心于兵器科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三代坦克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祝榆生提出的出硬件、出软件、出队伍三项任务。硬件上,三代的综合性能具有当时国外主战坦克先进水平,该项目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国家发明一、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和多项国家专利及科工委装备研制金奖。软件上,完成有关软件设计应用62项。技术队伍上,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专业配套、系统领军的技术骨干。他们中有工程院院士,兵器工业首席专家以及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等。 一世功名是古往今来多少将帅的追求,作为三代坦克总师,祝榆生绝对有资格站在褒奖的浪尖。但他却像当初平静地接受任务时一样,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不带走任何功名的负累。他认为自己不够科学家的标准,没有专门搞过学术研究,所以谈不上有什么学术成就,不主张申报院士。 在荣誉面前,祝老总是不停地“推卸”着功劳,他常说:“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2003年,祝榆生被聘为集团公司特聘科技带头人,每月补贴4000元。2005年集团公司第一次科技大会授予祝榆生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元。可对于这些补贴、奖金,祝老都婉言谢绝。 建党90周年前夕,当得知集团公司要评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时,他写了一封信给党组,真诚地向组织恳请:“我从1938年10月入党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宣传。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我做的还很不够,他们比我做的更好,应该多宣传他们。我恳请集团公司党组不要评我为优秀共产党员,应该多宣传那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党员,他们比我更值得宣传,更有教育意义......” 祝榆生淡泊的不仅仅是荣誉。当时,作为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手里掌握着近亿元科研经费拨款的财政大权,而他自己却在一个简易楼房里办公,一直用了十几年的办公室,直到1998年才勉强同意安装了一个噪音很大的窗式空调。即便在今天,尽管集团公司多次提出给他调换住房,祝榆生仍坚持住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砖瓦楼的一层,屋内是水泥地面和白粉刷过的墙壁,没有任何时尚的装修。作为荣获国家众多奖项的三代总师,祝榆生的谦虚与淡泊,如同气场一样,洗涤着身边人的心灵。 在祝榆生90华诞之际,参与过三代坦克研制的祝老的几位学生,给祝榆生写了一封信,信里这样说:“在三代坦克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系统的工作中,您的智慧、科学决策能力和勇于替下面技术人员承担风险和责任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您以您的智慧、勇气和人格的力量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宝贵的支持。同时,面对各种荣誉和利益,您又是那么淡泊和谦逊……您的智慧,您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教育着、影响着我们。” 祝榆生,就是这样,爱国爱民,爱得深沉;爱兵器事业,爱得痴迷,然而,对名利,却淡然得如一阵清风。他的爱国热诚、赤子情怀、高洁美德升华了精神,传递着感动,在这个事变时移的时代,依旧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兵宣) |
||
关闭窗口 |
相关链接: |
弘扬兵工精神 传承惠安文化——北化集团惠安公司企业文化成果展成功举办 |
党旗耀长空——北化集团银光公司党建工作纪实 |
强军首责勇担当——阅兵前夕 兵器一院保障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集团公司以“尊崇党章 贯彻准则和条例”为主题开展宣教月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