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工作 > 企业文化 > 兵工文苑

试验院 剌哲龙:青年志向

发布时间:2013-01-05

    成为一名兵工人是“奔三”年龄最为关键的一刻,人的成长受处境和际遇影响颇多,两年的工作生活使得自己更为深刻的理解到兵工人不仅是一种神秘感觉,更是一种责任和奉献,人民兵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给青年人、特别是80后年轻党员指明了方向,给予了无限的力量。

    80后是很独特的一群人,他们在选择职业道路时表现出了“求稳”与“求新”的矛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80后人群的迷茫与清醒、逆反与爱国往往交织在一种感性冲动和理性回归之间,并且伴随着某一种诱因,由于受到上世纪末港台武侠风的影响,部分人从小就有刀剑江湖梦,形成了很深的英雄情结,内心渴望能保家卫国、扬名立万,正是在这种心理的诱导之下,“兵器”作为武器的一种引申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一些人开始关注国防建设、兵器知识,所以当成为一名兵工人的机遇摆在他们面前时,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说文解字》中关于“兵”的解释是“兵,械也。”兵为会意字,上面是“斤”,下面是两只手,意为用双手拿着斧头之类的器械,兵器用作武器的意义早在《周礼·地官·小司徒》、《史记·大宛列传》中已有记载。兵器的出现和源流与人类的繁衍生息、种族战争、朝代相替、国家利益是不无关系的。从最早的石器、青铜铁器到火药枪炮,再到当下国防科技工业的航天、航空、船舶、电子、兵器等诸多领域,每一次兵器装备的大发展都是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兵器研发的科技含量与创新思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一时期某一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荀子·劝学篇》提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为“君子”善于利用外在的事物来帮助自己取得成功,而兵器工业恰是辅助国防事业蒸蒸日上之“舟楫”。《论语·卫灵公》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意为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而引其字面意义,即可见兵器对于军队、战争,上至国家防备的作用,兵器工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防卫中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因此才有秦始皇入咸阳,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0世纪是不平凡的一个百年,全球在经历了动荡、工业科技革命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蕴含着多个经济体崛起后国际范围内经济、政治、科技、人才、国防等综合实力的再分配。进入21世纪后,以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标示了由某几个大国独掌话语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西方国家的“世界权力东移论”则再次将全世界的目光拉向了东方。我们必须看到,虽然国际局势相对趋于和平,但是各国间领土、资源争端以及霸权主义依然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威胁;局部地区的战乱、核试验为地区稳定埋下了隐患;半岛、南海局势同样不容乐观。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给兵器工业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批技术领军与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尤为重要;而对于从小拿着飞机、坦克模型长大的80后而言,兵器工业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人民兵工作为新中国诞生的见证者,几度风雨设帐历经沧桑,坚持“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信念,不断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为了突出贡献,能跻身人民兵工的团队无比光荣,这样的双向选择传达出了一种高度的契合,每一个时代都需要青年,他们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很好的推动者,战争年代广大青年同胞坚持信仰,为了保家卫国而一马当先,和平时期更需要广大80后、90后青年人投身国家国防建设事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积极探索、创新奉献,志存高远,将实现人生价值与国防建设事业结合起来,肩负起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