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责任与创新 > 管理创新 > 精细化管理

示范打头 精益求精——辽沈集团精益生产示范区持续改善见成果

发布时间:2013-01-05

    在推进落实“三化”工作中,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步推广”,首选以机加为代表的103车间一工段和以装配为代表的105车间螺装线为精益生产示范区。2012年,两个示范区以“两提高、两降低、两优化”为目标,合理运用精益工具,在产品增值率、人机作业效率、推行TPM活动、解决瓶颈工序制约等方面取得明显改善成果,促进了降本增效。

    运用价值流分析法,提高产品增值率和改善度。

    价值流分析是找准生产管理各个环节问题点的重要工具。两个试点单位基于价值流分析,通过优化工艺、解决瓶颈工序难点、改善物流、减少在制品中转量、提高班产能力等手段,使某主要产品增值率分别提高了2.53和0.06个百分点,改善度分别为165.4%和33.77%。本着不断改善、不断提高的原则,两个车间在进行第一轮改善后,经综合分析又绘制了未来价值流图,将通过平衡工序、建立产品超市、快速换模、提升人员作业效率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产品增值率,预期103车间产品增值率将达到10.72%、105车间将达到0.34%。

    开展标准化作业,提高人机作业质量和效率。

    为改善生产现状,提升人机作业效率,实现一人多机、满负荷作业等目标,103车间、105车间组织员工开展了标准化作业研究分析活动,运用“一表三票”描绘车间生产作业现状,找出改善对策,并制订标准作业指导书对改善结果进行固化,有效提高了人员作业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率。

    开展TPM活动,增强生产线“体质”。

    为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延长使用寿命,103车间、105车间两个试点单位在推行TPM活动中建立了设备可动率管理与监控机制,制订了设备备件采购与储存的管理规则及流程,完善了设备维修作业质量管理规范、设备目视化点检卡、设备保全作业指导书等管理工具,现场配置了异常监控系统,由此两个精益生产示范区设备综合效率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故障频率降低3.29个百分点和2.07个百分点。

    改善优化工艺,突破生产瓶颈。

    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瓶颈制约等问题致使105车间整体人员效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为此,该车间首先通过优化工艺,解决瓶颈工序制约问题,使人均日产量提升30%,人员效率提升30.6%。同时开展了人员效率改善工作,通过对相关工序进行改善优化,减少作业人员15人;通过施行全员标准作业、减少生产前准备时间等手段,缩短全线实际生产节拍6.5秒。

    进行物流优化,缩短取送距离。

    试点单位103车间在加工某产品过程中,发现物流混乱,有多重物流交叉点,影响生产节拍和现场5S管理。为改善这一状况,车间通过调整该产品物流线路、加工道序,实现缩短物流线路139米,节省了物流人员的配送距离,同时实施了“小批量、多频次”的配送方式,减少了物流人员的操作强度,保证了物料配送的及时准确性,提高了物流速度和现场工作效率。

    实施快速换产,缩短生产周期。

    在生产加工作业中,换产作业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两个试点单位根据军品批量生产的实际情况,对车间各道序换产时间进行统计,找出换产作业瓶颈工序,通过制订换产作业指导书,对换产人员进行标准化作业培训,集中人员设备优先换产等手段,使两个示范区换产时间分别较前缩短。(韩玉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