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张国清总经理入选《国企》杂志2012年国有企业十大新闻人物

发布时间:2013-01-09

  最英雄人物:罗阳

  上榜理由

  2012年11月2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歼—15顺利完成起降航母训练任务后,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习近平主席提出向罗阳同志学习的号召。

  英雄身先卒 芳名万古留

  才见虹霓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

  2012年11月25日,随着一声呼啸,歼-15犹如一只威猛的鲨鱼,跃出水面,飞向海天。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中时,谁也没有想到,现场总指挥罗阳突发心肌梗死,猝然离去,享年51岁。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开始,成长为公司的董事长。30年来,他把自己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大多数时候,他的时间都不属于自己。开会、出差、视察生产车间、组织试飞、现场协调……他忙碌的日程表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空白,被称为“711工作制”——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最后两个月更是采用了“720”模式。

  罗阳一生成绩斐然。在担任沈飞公司“领航者”期间,不仅带领企业成功实现了L162飞机首飞并启动通航产业园区建设,还带领参研人员成功突破了零部件研制难关,确保ARJ21飞机成功首飞,为推动中国民用飞机的研制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舰载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作为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生前谈到最多的就是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他把所有责任扛在肩上,唯独顾不上自己:他一年365天,天天都在大干。每天忙到后半夜,就靠着沙发睡,趴在桌上睡。甚至连体检也顾不上去。

  今年9月“辽宁舰”入列时,海外媒体预计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需要1年半,没想到“罗阳们”只用了2个多月。

  罗阳去世后,国务院决定追授罗阳同志“航空工业英模”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月26日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学习罗阳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罗阳,无愧为这个时代英雄的代表。

  获奖次数最多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宁高宁

  上榜理由

  2001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9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2012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带领两个不同的企业都获得成功,且三度当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宁高宁是中国企业第一人。

  在不同的行业里争做老大

  2001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9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2012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能够三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殊荣,着实不易。能够带领两个不同的企业都获得成功,并因此当选年度人物更是不易。

  鸡蛋不要放到一个篮子里,已成为公认的风险分散方法。不过,如果把鸡蛋放在了49个篮子里,并强调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分散风险,而是要在许多不同的行业里都做老大。对此,你会怎么想?

  这才是高手?宁高宁就是这样的高手。

  1999年4月,41岁的宁高宁以总经理的身份统领起资产600多亿的香港华润集团。两年后,宁高宁带领华润在内地展开了一系列并购。宁高宁的目标是要用五年的时间,在中国内地再造一个新华润。

  2005年,宁高宁空降中粮集团,出任董事长。那时,中粮集团已从贸易向实业转型,但仍庞杂而迷茫,拥有的业务种类多达50多项。上任伊始,宁高宁开始将中粮的50多项业务归类,并确立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为中粮从庞杂的业务丛林中开辟出一条捷径。到了2009年,宁高宁提出“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新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中粮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对国家、客户、消费者、员工、股东以及社会的责任。“全产业链”战略提出,打通并连接了各个业务,更为这个老牌国企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而今,中粮“产业链、好产品”已经声名远播,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日渐清晰,甚至大大小小的同行们都在悄然学习借鉴中。

  三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殊荣,宁高宁成为迄今为止国资系统获此殊荣最多的企业家。能够带领两个不同的企业都获得成功,并因此当选年度人物,宁高宁是中国企业第一人。

  最具管理创新人物:宋志平

  上榜理由

  2012年是央企的“管理提升年”,也是宋志平以创新商业模式赢得企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宋志平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了“央企市营”模式,以管理创新带动了两大央企跨越式发展。

  以创新商业模式赢得企业发展

  宋志平身上有两大关键词:双料董事长和央企市营。在宋志平的带领下,10年内中国建材集团实现了营业收入从20亿元到200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建材企业。中国建材集团以300.2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2012年世界500强第365位,比2011年排名提升120位。

  作为国药集团外部董事长,宋志平用3年多的时间再造了一个新国药。2012年国药集团营业收入预计超过1600亿元,极有可能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第一家中国医药健康企业。

  光鲜成绩的背后,是宋志平主导下的行业整合,以及在整合过程中采用的集中体现其管理创新的央企市营模式。

  大而不强是中国企业的典型特征,建材、医药等行业均不例外。尽管行业收入与资产规模均属世界水平,产能过剩,企业分散,恶性竞争、行业效益微薄却如影随形。在行业整合过程中,宋志平创造地提出了央企市营模式,将央企的品牌、资金实力与民企的市场活力有机融合,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包容性增长,为央企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样本。

  基于央企市营,宋志平还提出了“格子化管理”概念。这一套细致的管理模式,从五方面实现对企业集团的全面管控每个企业都在自己的格子里运转,从而保证了集团运行的规范有序。

  2012年是宋志平以创新商业模式赢得企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宋志平以独到的商业眼光和创新思维,赋予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行业整合者的角色定位。2012年,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双双实现逆市上扬,营业收入分别增加20%、40%,被誉为“充分竞争领域快速成长的企业典范”。宋志平凭借2012年在行业整合、市场化经营、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突出业绩,作为“一个改变实业命运的整合者”,成功当选“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最年轻的企业“中委”:张国清

  上榜理由

  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下称兵器工业)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国清当选为中央委员。生于1964年8月的张国清是十八大9名“60后”中央委员之一,也是目前最年轻的企业“中委”。

  低调的兵工少帅

  张国清是河南罗山人,出生于1964年8月。他拥有清华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87年,张国清拿到了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后参加工作,担任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成套项目与技术出口处项目经理。仅仅9年时间,张国清已成为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副总裁。1999年,张国清被任命为兵器工业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兼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2007年,时任兵器工业党组书记、副总经理的张国清当选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时年43岁,仅次于1965年出生的杨利伟而成为第二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

  一年后,44岁的张国清正式出任兵器工业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北方工业公司董事长,人称“兵工少帅”。

  无论是在中央委员群体中,还是在央企领导群体中,张国清都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人。

  首先,他工作经历较为特殊。1987年至今,张国清始终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工作,并从最基层一步步成为公司最高负责人;其次,张国清非常低调,极少接受媒体采访。其带领下的兵器工业也非常低调,但这不妨碍兵器工业成为军工央企中的领头羊——2011年,兵器工业成为首家营业收入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的军工集团。

  谨慎,是张国清的另一个特点。近年来,兵器工业的营收增速一直保持30%以上。2012年年初,张国清却将这一目标调整为10%。事实证明,谨慎不仅没有减慢重组速度,相反使得重组得以高效率、高质量实现。

  谨慎还体现在张国清对待资产负债率的态度上。“我把着一条底线,在本人任期内,兵工集团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以内。”按照这一理念,兵器工业“十二五”共计划投资19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不过300亿元。

  最自主创新人物:真才基

  上榜理由

  2012年1月,大唐电信集团拥有核心基础专利的TD-LTE-Advanced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在董事长兼总裁真才基的带领下,大唐电信集团践行了“中国创造”,也阐释了自主创新的真正内涵。

  以自主创新应对产业变局

  2012年初,由大唐电信集团起草的TD-LTE-Advanced获得国际电信联盟的认可,正式成为全球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真才基由此实现了“领跑4G,变中国标准为国际领袖”的宏伟目标。

  从3G到4G,真才基一直努力引领着民族通信产业在世界通信标准舞台占有话语权。2000年5月,由大唐电信集团代表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的TD-SCDMA技术提案成为国际三大主流3G标准之一,实现了百年通讯史上中国标准“零”的突破。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将TD-SCDMA国际标准与杂交水稻、“神舟”系列飞船并称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三大标志性成果。此次由我国提交、大唐电信集团拥有核心基础专利的TD-LTE-Advanced技术标准提案又成为4G国际标准。截至2012年9月,大唐电信集团累计拥有专利超过140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90%以上,发明专利的相关指标均列中央企业前三位。

  作为开启中国移动通信初期发展的功臣之一的真才基,十分懂得创新的重要性。真才基全面主持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的研发、技术攻关、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工作,成功探索出一套以核心技术为基础、以产业转化为主线、以协同升级为导向的创新之路。真才基在带领大唐电信集团推进3G产业化和市场化之时,就已经启动了4G核心技术研发工作,确定了TD-LTE标准的国际化地位,并成功确立为国际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大唐电信集团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成为真正依托自主创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央企典范。

  如何在高科技行业打造民族品牌?真才基带领下的大唐电信集团,正在以一种占据国际标准至高点的科技自信,向世界作出答案。真才基也由此获得“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2011中国十大自主创新人物”、2012“影响中国年度企业家”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最恪尽职守人物:谭仲明

  上榜理由

  2012年9月2日,中材集团、中材股份董事长谭仲明在境外工作途中因病辞世,终年59岁。这位低调谦和的掌舵人,在12年内带领中材集团完成了两次重大资产重组。如今事业未竟而猝然离世,让外界唏嘘不已。

  令人扼腕的“拼命三郎”

  2012年9月3日下午,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主席谭仲明在境外工作途中于9月2日突发心脏病辞世,终年59岁。

  中材集团官网显示,谭仲明生于1953年8月,山东省潍坊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岁时谭仲明在山东潍坊东风铸造厂开始了第一份工作,1995年调入国家建材局,历任生产协调司负责人、司长,国家建材局机关党委书记,国家建材局行业管理司司长等职。2000年,谭仲明进入中材集团的前身——中国非金属矿集团公司,并被任命为总经理。当时的中国非金属矿集团公司历史负担沉重、管理基础薄弱、发展战略模糊,年营业收入只有10多亿元,年利润仅4500万元左右。谭仲明带领集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剥离辅业,完成两次重大资产重组,把原本产业链无序、主业不突出的企业,打造成现代企业集团,并成为水泥技术装备及工程服务业全球龙头企业。

  取得这样瞩目的成绩,不仅需要优异的管理才能,更需要认真、务实的拼搏精神。事实上,谭仲民确实是一位工作上的“拼命三郎”。早在2003年的时候,由于过度劳累,他心脏在整整一年中频发早搏。但他始终忙于各种工作,抽不出时间去医院全面体检,只是通过吃药缓解症状。2012年4月,谭仲明在江苏出差调研期间,在高速路上遇到追尾事故,颈椎受伤,医院要求他至少休息两周。但他带着颈椎脖套、忍着疼痛,继续奔忙在工作岗位上。

  如今,这样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的央企领导者,在带领企业意气风发走向新征程的途中,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谭仲明的突然离去,令外界叹息不已。

  最强势回归人物:张广宁

  上榜理由

  2012年9月12日,出身钢铁行业的原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被任命为鞍钢首任董事长。为给处在深度亏损中的鞍钢打开新局面,上任仅9天,张广宁即放出豪言,称鞍钢要力争占领珠江三角洲。

  张广宁再续钢铁缘

  2012年9月21日,由广州市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黄伟林带领广州钢铁、广汽、广州港等企业家代表来到鞍钢。在这里,他们见到了“老面孔”——鞍钢新任董事长张广宁。

  这批远在广州的客人千里迢迢地奔赴鞍钢,显然与张广宁有着密切关联。

  祖籍山东、从小在广州长大的张广宁于1971年8月进入广州钢铁厂,历任工人、班长、分厂厂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并于1993年8月出任广州钢铁厂党委书记、厂长,企业改制后担任广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直到1996年担任广州市政府副市长之前,张广宁共在钢铁行业摸爬滚打25年。

  2012年9月12日,卸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一职并赋闲将近1年的张广宁,被任命为鞍钢董事长、党委书记。从政界回归企业的张广宁再度捧起了“钢饭碗”。

  说到鞍钢,张广宁并不陌生。早在2004年,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因为鞍钢的存在而坚持与地市级的鞍山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此次新官上任仅9天,就促成了广州与鞍钢的会谈。

  两个多月后,张广宁以新的身份回到了“娘家”广州。2012年11月26日,鞍钢派出了张广宁、张晓刚率领的代表团,赴广东开展一系列商务活动。业界人士分析,张广宁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抓住宝钢的湛江项目建设放缓等难得机遇,进军市场空间大、自身供应量少的华南市场,为处在亏损深渊的鞍钢找到翻身的筹码。但对于张广宁上述举动,业界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对于华南市场,鞍钢还是一个初入者或渗透者的角色,谈占领还太远。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钢铁企业,张广宁如何实现从政府官员到央企高管的转身,在新形势下带领鞍钢集团走出一条减亏增效的路子,令人期待。

  最具爱心人物:郭明义

  上榜理由

  2012年3月2日,中央文明委授予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称号。国务院国资委发出倡议,向“当代雷锋”郭明义同志学习,并在国资委直属机关和中央企业组建“中央企业郭明义爱心团队”。

  学习雷锋 央企先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做一辈子好事。来自鞍钢集团齐大山铁矿采场的公路管理员郭明义入党30年来,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1996年开始,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万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

  1990年,齐矿号召职工参加义务献血,郭明义第一个报了名。从此,他坚持每年献血。20年来,郭明义累计无偿献血已达6万毫升。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输血800毫升计算,可至少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1994年,郭明义看到号召向濒临失学的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后,心中非常沉重。第二天,他就向一名岫岩山区的失学儿童捐助了200元钱。十几天后,他又给这个孩子邮寄了200元。而当时,他和妻子每月的收入还不到600元。但从那时起,他就将参与希望工程活动,当作了一项事业和义务坚持至今。

  2006年以来,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2008年以来,他发起的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一个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2010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对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2012年3月4日,在“中央企业郭明义爱心团队授旗仪式”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向郭明义颁发“中央企业爱心大使”聘书。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说,“当代雷锋”郭明义是中央企业的光荣和骄傲,是中央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

  如今,中央企业近百万志愿者自发组成了数万多个爱心团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形成了“学习雷锋央企先行”的良好风尚。

  最感动人物:陈超英

  上榜理由

  陈超英因公殉职后,其先进事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12年6月2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国资委和湖南省委召开深入学习陈超英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号召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认真学习践行“超英精神”。

  难忘“大姐书记”

  陈超英,生前为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建五局土木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人称“大姐书记”、“大姐主席”。中建五局党委书记周勇说,陈超英书记“没啥故事,全是些小事”,但是她对人的关心和爱没有办法估算和衡量。一心只为员工利益着想,这是大姐书记的人生本色。

  陈超英所在中建五局曾一度遭遇发展困境,但陈超英始终以高度责任感和忘我的精神服务于企业。在企业困难的时候,陈超英可以选择调回北京,但她选择了留下克服困难,搞好企业;她选择了坚守,以自身的模范的行动,来团结、教育、鼓励、带动员工扎根企业,奋发图强。

  在企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后,陈超英身兼三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每一个职位上都堪称表率。

  作为企业纪委书记,陈超英居安思危,致力于惩防体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2004年担任纪委书记后,陈超英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陈超英姐弟5人,丈夫兄妹6人,他们的下一代普遍到了找工作的年纪,但始终没有一位亲属从陈超英这里谋求到一个工作岗位。

  作为工会主席,陈超英坚持认为:“群众利益无小事。职工把工会当娘家,我们就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工会主席的工作琐碎到无以复加:员工生日,陈超英短信祝福;员工住院,陈超英去探望;每逢年节,探望退休干部职工;员工家属去世,陈超英去祭拜——这次因公殉职,就是因为一位员工亲人去世,陈超英前去衡阳探视而不幸遇难的。

  陈超英逝世后,她工作过的地方纷纷举行仪式,通过各种方式对陈大姐、陈阿姨的离开表示哀悼。时至今日,那些跟陈超英有较多接触的干部员工,每每提及这个名字,仍然是难以自制地泪流满面。

  最具争议人物:陈九霖

  上榜理由

  2012年,陈九霖接受媒体采访,再次引起业界关注。从在中航油的风光无限,到巨亏事件时跌入谷底,从刑满释放时的高调复出,到如今为重回石油领域跃跃欲试,陈九霖的央企生涯跌宕起伏,争议从未间断过。

  陈九霖的跌宕央企路

  陈九霖的央企生涯经历了大起大落:曾在央企叱咤风云,后因轰动一时的“中航油巨亏事件”被捕入狱。刑满释放后,高调复出重回国企。2012年,陈九霖接受采访时大谈“国企老板不好当”,再度引起业界的关注和争议。

  陈九霖,曾任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在他领导下,中航油扭亏为盈,并且在多起并购中表现出色,成为央企发展的楷模。他本人也当选为2003年的“全球青年领袖”。

  2004年,陈九霖在一起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折戟,导致中航油巨亏。2006年3月21日,陈九霖被新加坡法庭以欺骗德意志银行罪名判刑4年;从而成第一个因触犯外国法律获刑的中资公司总裁。

  2009年1月19日,陈九霖出狱回国。2010年6月21日,陈九霖重新回到国企,担任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九霖的重新履职一直备受争议。业内专家认为,《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国有资产特别重大损失,终身不得担任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同时,也有人认为,陈九霖重入国企高管,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其任职走的是企业聘用程序。他的博士生导师马俊驹曾为他说话:新加坡法院对陈在新加坡工作失误的判决,“并不必然在中国直接产生效力”,陈复出没有违反中国《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同时陈九霖的投资失败是工作失误,不能构成犯罪。

  不知是否因为人物太过敏感与争议性,如今,葛洲坝国际公司的网站上“管理团队”一栏,已经没有陈九霖的照片和简介。

  如今,陈九霖重回石油行业的愿望仍然强烈。只是备受争议的外围环境,让陈九霖仍然游走在事业的“边缘”。 (赵春凌 余智梅 刘青山 吴杰 王平 杨婷)

查看原文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