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重工集团 王秀艳:广播陪伴我成长 |
||
|
||
“When I was young(当我年轻的时候),I listen to the radio(我喜欢听广播),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等待我最喜爱的歌曲)……”每当听到《昨日重现》这首歌,我都会很感动。这不仅仅是因为歌词与旋律,更多的是,它会让我回想起那伴随我成长的悠悠广播情和广播承载的军工企业文化给我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记得那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8岁的我随父母一路南下来到了我们的三线老厂--如今的江山重工集团,一路的颠簸,到了家里倒头便睡。第二天清晨还在熟睡中的我却被一阵突然响起的声音叫醒了,那是一种极大的声音,容不得你继续昏睡。从此以后,厂里的有线广播便成了我“三线”生活的伙伴,伴我度过了三十年的光阴。 每天早上6点20分,分布在厂家属区各个角落的大喇叭就兢兢业业地吹起了部队的起床号,老少无欺地催着大家起床。到了上班的点儿,喇叭里就会吹起集合号,职工踩着号声进厂门,学生卡着号尾进教室,下班则是解散号,只听号声一起,人头攒动,走路的,骑自行车的,行色匆匆。这号声与场景相映成辉,风雨无阻,十年如一日。就是这一天四遍的军号声,不但让我对军工纪律的严肃性,肃然起敬,更让对军工厂神圣的工作,心驰神往。 每当号声过后就是音乐节目。“东方红”、“打靶归来”、“我爱你中国”、“祝你平安”、“青苹果乐园”等等,都是一些很有时代气息的歌曲。现在回忆起来,我会唱的歌大部分都是从厂区广播里学会的呢。她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老老少少不但陶冶了情操,更沐浴在时代的精神文明之中。 音乐节目过后就是新闻。早新闻是中央广播电台和湖北广播电台的,中午和晚上下班后是厂里广播台的自编新闻。内容自然是厂里发生的大事记,哪个车间超额完成了任务,哪个车间提前完成了任务,xx传帮带,xx以厂为家……记得那时,每到厂内新闻,我总是竖起耳朵认真倾听,总是想在新闻里找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每当听到父母亲出现在新闻里面的时候,我都会兴奋的欢呼雀跃,忙不迭地向小伙伴们“显摆”。年少时,我的“明星父母”着实让许多小伙伴们艳羡不已。直到经年之后,回味这段历史,我才发现那时的我在为父母骄傲、自豪的同时也深深的被感染着,使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责任感。而这其中包含着广播不可小觑的作用。 除了在固定时间广播,广播还有一些临时性工作。广播就像是职工、家属生活中的坐标,所有的指令、信息和新鲜的事物都来自那里,广播是三线军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三线人精神面貌外露的具体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厂区广播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上世纪90年代厂区广播新增加了“点歌台”节目。那时,无论是谁家结婚了、谁家孩子升学了、谁家父母大寿了、谁家喜得贵子了……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单位领导都会通过广播“点歌台”表达浓浓亲情、深深祝福。小小广播“点歌台”让职工、家属沉浸在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之中,职工、家属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在不知不觉中加强、壮大。 可以说今天的我们怎么形容广播在当时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它使得曾经寂静沉睡的大山,变成了一个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军工大营盘。每个车间、每个人群汇集的地方,都能听见广播的声音,广播使得人们在精神上高度统一,上到党中央,下到厂部,各级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都通过广播传达到每个职工,它促使三线厂形成热火朝天的工作局面。同时,也使得宛如独立王国一般的三线工厂,与周边工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不但使我这个军工子弟感到骄傲和自豪,更让我树立了当一名军工战士,现身国防的理想。 长大了,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军工人。厂区广播仍然是我不变的钟爱,不同的是我已不再是单纯的“听众”了,厂区广播变成了我宣传企业精神、传播企业文化的“阵地”。在这块“阵地”上,我曾为军工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而自豪;在这块“阵地”上,我曾为军工战士献身国防的奉献精神而高歌;在这块“阵地”上,我曾为军工战士火热的生活而感动;在这块“阵地”上,我曾为军工战士对企业发展的执着追求而振奋…… 如今,以往的三线老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个军品分公司、四个民品子公司的子集团,并且总部机关和四个民品子公司也搬进了繁华的城里,已至不惑之年的我也离开了那个偏僻、闭塞,可又让我无比热爱和眷恋的三线老厂区,厂区广播也从此离开了我的生活。但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广播伴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广播传承的军工企业创新、拼搏、奉献的企业文化精神,是我受用一生的财富。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