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文化 > 兵工文苑

兵器规划院院长 俞亚明:追寻心中的丰碑——写在《丰碑--纪念余旭烈士》出版之际

发布时间:2013-12-24

  我是在外公外婆家长大的,我有个舅舅是烈士,叫余旭,很年轻的时候就牺牲了。

  对于余旭舅舅,我从小就零星地从家人那里听说,但很模糊。

  上小学后,认识了家里门楣上贴着的“革命烈士”牌匾和正屋里高高悬挂的革命烈士证书。那时,每到清明时节,学校都要组织祭扫革命烈士墓,外公常常被请去讲烈士的故事,而我往往是对着高音喇叭,代表学校的少年儿童表态发言。那时,我对于舅舅有一份神秘感,仅此而已。

  再大了,我外出求学工作,远离家乡,对于舅舅的记忆也就渐渐淡忘。

  人到中年,怀旧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每每念及早逝的舅舅总有一种责任感,想要追寻他的足迹。尽管这件事无关名利、无缘时尚,但我认为很有意义。

  余旭舅舅是外公外婆的大儿子,他16岁离开家乡参加新四军,那时我母亲还没有出生。一直到解放以后,家里人才知道他早已牺牲了。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舅舅留给家里的,只有他当年托战友带回家里的两张老照片。从他离开家到牺牲的五年时间里,他在哪里?和什么人在一起?做了什么?他是怎么牺牲的?他的尸骨安放在哪里?一个一个问号盘旋在我的脑海让我无法释怀,于是在舅舅去世70周年之际,我决定探寻他的生命足迹。

  从2013年7月起,我开始着手收集整理有关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史料。让我吃惊的是:在新四军浙东纵队的资料里,基本都出现了余旭的名字,因为他当时是工作在司令部的作战参谋,领导和同志们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各地的新四军研究会,只要一听说是了解新四军老战士的史料,都不遗余力的帮助寻找,每到一处新四军的纪念设施和旧址,当地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给予大力的支持。我采访过的新四军老战友们,只要提及当年的战斗和生活,都是那样的深情和专注。

  几个月来,我陆续走访了各地新四军研究会等相关机构和史料馆,采访了舅舅当年的战友和他们的后代,探访了浙江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和安徽泾县新四军总部旧址,找到了余旭舅舅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新四军后在教导总队担任军事干事的见证人和工作痕迹,弄清了他于1942年7月,受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派遣,随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等一批干部组建浙东部队领导机构,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担任作战参谋,主持参谋处日常工作,跟随何克希司令员参与和指挥了阳觉殿战斗、攻打梁弄的战斗和与国民党顽固派的谈判等重要事件,一直到1943年12月1日壮烈牺牲在蜻蜓岗战斗中,牺牲时舅舅年仅21岁。特别有意义的是,在余姚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安葬余旭舅舅的烈士公园,并重新修缮了墓碑。

  在多方面的鼎力协助下,我最终汇集了能找到的资料和照片,编成了《丰碑》这本书。全书分为六个篇章,即“投身革命,参加新四军”、“南渡浙东,挺进四明山”、“运筹帷幄,建立根据地”、“英勇献身,血洒蜻蜓岗”、“深切怀念,丰碑驻人间”、“纪念文集,峥嵘岁月稠”。由于能够拿到的原始资料已经比较少,照片基本是我在各地的纪念设施和旧址拍摄的,为了完整反映当年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情况,选取了当年的新四军领导和战友的一些回忆文章,作为了解那个年代烈士为之奋斗和牺牲的时代背景材料。

  2013年11月27日,在余旭烈士的母校、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小学,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雄壮的国歌声再次响起,全体师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重温校友余旭烈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余旭烈士的铮铮革命精神,深切地表达了全校师生对英烈的缅怀之情。学校英雄中队--余旭中队的队员们,在整个捐赠仪式上更是激情满怀,余旭中队的中队长代表队员们道出了埋藏在心中已久的铿锵誓言,余旭中队的其他队员们纷纷上台吟诗、献词,嘹亮的队歌唱出了队员们的决心,铿锵的誓言表明了队员们继承英烈遗志,为民族强盛而奋斗的信心。当我把一本本书送到孩子们手中时,我感觉到的是一份份庄严的嘱托: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强盛需要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

  2013年11月30日,在余旭烈士牺牲七十周年的时候,浙江省诸暨市委宣传部在烈士的故乡召开纪念座谈会和本书的发行仪式,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上海新四军研究会、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诸暨市各级领导、烈士亲属代表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我在会上详细介绍了本书的编纂过程和主要内容,亲属代表和各级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回顾烈士光辉而短暂的一生,表达了后人牢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真挚情怀。

  纵观余旭舅舅短暂的一生,他是不幸的,21岁就走完他短暂的人生,无法想象他年轻的生命曾有着怎样的渴望、理想和追求,21岁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还只是人生的开始,而他却早早结束。但舅舅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站对了队伍,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成为了为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战士;因为他当时在司令部工作,领导和战友都认识他,那么多战友提起他时还记忆犹新;因为他的家人和后代还在怀念他、崇敬他,还在寻找他的足迹。在解放前旧中国那兵荒马乱的几十年里,有多少英烈连姓名都没能留下,又有多少人因为站错队伍而含恨终生!

  我希望通过对余旭烈士革命足迹的追寻和这本《丰碑》的编撰,来纪念我敬仰的舅舅,告慰烈士的英灵,给我深爱的外公、外婆一个交待,给后人对先辈的纪念留下一个载体,我要告诉他们:不管我们的社会怎样变化,为了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奋斗乃至献身的人,后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