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中国梦 |
||
|
||
2013年3月21日,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举办了第一期《道德讲堂》,主题为“感受榜样力量,散发爱的光芒”,邀请道德模范杨玉仙夫妇作报告。作为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和所里学雷锋的先进典型,杨玉仙夫妇捐资助学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此次活动中,该所特别邀请身边的榜样杨玉仙夫妇讲述他们多年来捐资助学的所思所想,两位老人以质朴的语言和谦虚的态度,生动讲述了长期致力捐资助学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的所思所想。大家被老人朴实的话语、执着的信念和最深厚、最诚挚的爱深深打动了。编者对两位老人的发言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学习交流。 大家好! 能和大家交流,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向大家学习。所领导请我们发言,我们就和大家交交心,汇报一下我们的思想。 以往,在向同志们汇报及接受媒体采访时,问我们最多的问题是: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完全回答,颇费时间,今天我们简单地把我们的所思所想归纳为两点:一是人生观是总开关,要明确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我们经历新旧社会两重天,深知什么是幸福和苦难。存在决定意识,是共产党把我们从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我们感恩,是党的教育培养,使我们坚定了践行党的宗旨的信念,使我们逐步树立并不断坚定了“一定要为人民做点什么”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总开关,是指导行动的源泉,方向明则干劲足,明确了这一点,理解我们60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就不言而喻顺理成章了。二是“爱心”和“晨阳”。我们捐建的希望小学和图书室均以“爱心”和“晨阳”冠名,为什么?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的太阳,是民族的希望。我们退休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关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其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一点力量。捐建的希望学校和图书室均冠名“晨阳”,她寄托了我们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希望他们似朝阳冉冉上升,而后为社会贡献光和热。 我们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以“爱”为基础。爱心,爱心,有爱有心。我们在捐资助学的过程中,确实也遇到了一些难关,如资金缺乏,两人40年攒的钱不到10万,儿子下岗、重病垂危等考验,正是在大爱无疆精神的鼓励下,我们渡过了难关,坚持了却夙愿。二是做有心人。我们是依靠党和人民给的退休金生活,我们很满足,但要捐资助学力量就显得很薄弱了。力量有限,但我们有心。尽力用精心组织来弥补资金的不足,使努力使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有限资金取得更好成效。所以,我们所有捐赠活动都是采取了定点定向捐助的方式,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无效劳动。我们捐赠前要到当地和学校调研;捐赠过程中要和当地教育局、学校共同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捐赠后要继续回访(例如,十多年来我们19次访问庐山晨阳希望学校),取得较好成效。成效主要表现在:促进,我们在捐助的两所希望学校奖励“读书之星”,促进读好书活动深入开展;传承,我们的爱心行动也影响了希望学校的学生。我们也以实际行动让孩子们认识党、热爱党,懂得爱的奉现。例如我们捐建的希望学校有个学生叫永生,他毕业后有了去广东工作的机会,但是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决定回到希望学校继续教书,回报社会。 有的媒体报道中,宣扬我们无私奉献。其实,我们也是受益者,我们付出了资金和心血,收获了欢乐和希望。虽然我们捐了微不足道的一点钱和心血,收获的却是晨阳希望学校的迅速发展和良好的社会效应。我们仅仅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却获得了山区人民淳朴的爱,获得了山区孩子纯真的童心。 2000年11月1日,第一所希望学校落成典礼上我们被天真纯朴的孩子们团团围住“爷爷、奶奶”深情的呼声此起彼伏,浓郁的亲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名叫文月泰的小女孩扑到我们怀里悄悄的说:“爷爷、奶奶以后我们就能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上课了,再不会在破损门窗、屋顶露天的教室挨冻受怕了,也不会到操场跑步跑暖和了再回教室上课了”。说着说着就抽搐的哭起来,我们老俩口也激动的老泪横流,但是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希望学校的落成也了却了我们为党、为人民做点什么的心愿。 后来每次到芦山,孩子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我们的真挚感情,递条子、写信,争着要与我们合影。每当我们要离开时,总是恋恋不舍的,孩子们拥着我们拉着我们的手不断的说:“常回家看看”,“一定还要再来呀”!依依不舍地送呀送呀的不肯回去,一直送到大路上。每逢年节我们都能收到许多孩子们情深意切的信和名信片。除了对节日的祝福,汇报学校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进步,表示对我们的思念,总是对我们的健康非常关心。当孩子们听说陈爷爷因病住院的消息后,都十分担心,纷纷来信表示慰问,祝愿陈爷爷的病能够快些好起来。有一名孩子在来信中说:“爷爷,听说您又生病住医院了,我心里非常着急,晚上我做梦梦见我长出了两个翅膀,提着我们芦山最好最纯的蜂蜜飞到了北京,飞到了您的床前,我喂您喝下了蜂蜜水,您的病就好了,您紧紧地抱着我,我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这些情景怎能不让我们高兴、激动。我们俩不仅有一个孙子、两个外孙女,而且拥有许多贴心的孙子、孙女,想到这一切,心中就感到无限的甜蜜和舒畅。有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我们感受到“莫到桑榆晚,为霞上满天”“夕阳无限好”我们将十分珍惜这美好的金色时光。 对于这些年的捐资助学工作,我们简单地归纳为:“关注山区的孩子,回报老区的人民,告慰牺牲的战友,收获欢乐和希望。” 邓小平同志说:“把爱献给教育、献给下一代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要努力争取做最幸福的人。这就是我们两个耄耋老人的中国梦。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