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4日,于庆峰赴京技术培训;2013年9月,将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参加国际数控机床技能大赛。 ——题记
于庆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四分公司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他像千千万万个奋战在生产一线的普通职工一样,把汗水流淌在岗位上,把辛劳铸就在工作中。由于出色的工作,2011年获内蒙古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第一名,并荣获自治区技术能手、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包头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于庆峰是个80后,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毕业分配到一机集团四分公司410车间数控加工中心工作。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岗位,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对工人自身素质要求很高的技能岗位,也许是农村孩子的缘故,刚走上工作岗位,他就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出人头地。于是,他刻苦钻研,苦练技能,工作中,无不显示着他的与众不同——
迎难而上 苦练技能
面对多种类、高精度、小批量加工的复杂箱体,凭着勤学苦练,善于总结以及学过模具、数控工艺、数控编程、刀具等理论知识,很快便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技能人员;同时,坚实的数控基础,为他的工作之路赢得了自信,铺开了数控加工的学习之路。
于庆峰所在的四分公司410车间是精密箱体加工及科研关重零部件试制的主要机械加工单位。为了掌握数控的新技术、新工艺,他跑书店、拜名师并自费购买了《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UG数控编程及三维建模》《模具设计学》等大量书籍进行自学,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2005年,公司在加工某产品时,有3个直径为φ14mm的销子孔,深度500mm多并且是盲孔。直线度和同轴度要求均为0.02mm,并且排屑困难,冷却液浇不进去。这可咋办?于庆峰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上工作的积累,经过反复琢磨,他根据厂家提供的参数选出合理的切削参数,运用宏程序解决了排屑和冷却,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刀具磨损比较快,一个孔干完刀具就不能用了,加工费严重超标。最后,于庆峰通过加一把自己改磨刀具使其问题得到解决,为公司节约费用10多万元,并纳入工艺,在2005年度的技术改革创新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06年,在加工分公司承制的某曲轴时,零件形状比较复杂,技术条件要求高,加工程序编写难度大,在生成整个完整的加工程序,要输入六万多个节点,人工输入容易出现错误,并且需要时间太长,势必延误工期。
于庆峰在接到任务分析图纸后,将笔记本电脑搬在机床边,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计算,生成各种子程序,再用宏程序的格式将各子程序连环套用,大大简化整体加工程序的生成。缩短了零件的加工周期,受到用户的好评。
2008年,分公司接到风力发电的一项目,零件较大,尺寸要求严,空间尺寸太多,无法测量,编程涉及复杂的数学计算,要借助计算机CAM软件的应用,编制宏程序及通过CMA软件的后置处理生成加工程序。分公司领导点名将此任务交给于庆峰,于庆峰通过借助计算机CAM软件以及一系列的数学运算,通过编制宏程序以及CMA软件的后置处理生成零件程序,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四天的时间,就圆满完成零件的加工任务。此项加工技术的突破,为分公司的民品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掌握真功 提高效率
作为一名新时期知识型的高技能人员,于庆峰凭着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实干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奉献精神和对数控操作技能的不懈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着劳模风采。
实践中学习,学习中提高。“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理论结合实际才是最重要的。”于庆峰如是说。多年的工作实践,于庆峰认为,数控加工就是工艺的安排,而工艺安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加工效率和加工后的工件是否符合图纸要求。为了能更快地提升自己,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逐渐掌握《机械制图》、《数控操作技术》、《金属材料》、《刀具设计》和《测量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对车、镗、铣、钻等机床性能了如指掌,成为了生产线上的“多面手”。比如,通过自己具备的二维制图和多种CAD/CAM三维建模进行计算机自动编程的能力:利用工作台回转找正工件原点,利用坐标系旋转编制复杂空间加工程序,利用极坐标进行圆弧铣削和均布钻削,利用宏程序加工特殊工件的数学曲面,解决生产中各种难题,真正成为生产一线和技术方面的骨干。
特别是数控加工过程中,因频繁更换产品种类,不适合制造专用夹具,一般采用直接找正夹紧进行加工。卧式加工中心在找正零件的过程中一般采用零件在未夹紧前敲正后再夹紧零件,或者零件先划线后夹紧再重复拉百分表的方法进行找正,使大多产品加工形成了“三分加工,七分找正”的规律。且产品在找正过程中出现的人工误差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为能减少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准备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消除人工误差,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于庆峰采用三角函数计算,通过编制宏程序使机床自动回转找正零件的方法进行加工,找正精度和时间不再受人为影响,每找正一件零件比原先操作方法节省时间3-5分钟,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此操作方法在2012年四分公司合理化建议活动中获二等奖,并被推广应用。
于庆峰参加工作9年来,怀着对数控岗位的热爱,苦练真功,先后攻克技术难关10多项,提出合理化建议成果20余项,发明创新先进操作方法近10项,其中8项被公司技术部门编录为正式工艺规程,有力地促进和加快了公司的生产节奏,累计为分公司节约和创造价值50余万元,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利用GOTO等程序语言在非“宏程序”状态下进行宏指令程序的编制和加工,不仅降低了产品的编程难度,提高了零件加工适应性,而且对设备加工功能的进一步开发闯出了一条新路。
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认真攻克生产难题和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还积极培养班组青工,鼓励号召大家学技术,他一人带4名徒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自己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加工经验,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公司加工中心的技术能手和生产骨干,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于庆峰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专业毕业到现在从事数控加工中心操作的9年间,全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包头市、集团公司级的各类技能大赛、比武、练兵场上,总能传来他们胜利的捷报。这次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6人团队的一员,面对国外世界级的数控选手和先进操作法,于庆峰感到要学的知识还很多。
谈起将赴美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感受,于庆峰深情地说:“人生总是要有追求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只有一如既往地学习、再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张丽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