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志福为人民兵工创建六十周年题词
2013年4月24日晚新闻联播中报道了一个噩耗: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政治工作和工会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倪志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4月24日15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倪志福是兵器工业战线一名耳熟能详的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发明家,技术革新能手,“钻头大王”。他从一个普通工人一步步走上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岗位,他是中国兵工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兵工的光荣。兵工战士无限地怀念他。
倪志福,上海市人,1953年技校毕业后,进入了北京永定机械厂(现在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当钳工,年仅20岁。时值抗美援朝时期,兵器工业的沈阳五三工厂向国防工业系统发出了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劳动竞赛活动在国防工业系统蓬勃兴起。永定机械厂响应号召,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劳动竞赛如火如荼。此时,工厂接受了一批抗美援朝的紧急支前任务,他负责给高锰钢的减速器外壳钻孔。高锰钢是一种具有防弹能力高强度钢种,硬度很高,极难加工,半天才打一个孔,不但效率很低,而且钻头磨损极快。一向爱好钻研技术的倪志福,对此发生了兴趣。他脑海里盘旋着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仔细观察加工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磨损最严重的钻头钻心部分的外缘转角处,觉得这里有可能就是钻头最薄弱的环节。能不能从这里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长期的钻研与探索,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打破了上百年来麻花钻头刀口平直的常规,于1953年8月创造性地将钻头磨成了三尖七刃的形状。奇迹发生了,钻孔又快又耐磨。经过无数次试验对比,其轴向力降低了35-47%,扭矩降低了10-30%,功效提高了2-3倍,寿命延长了3倍,具备高速耐磨、轻巧省力、排屑方便、寿命长、质量好、效率高的优点。
经工厂和北京工业学院的技术鉴定,该钻头被命名为“56型倪钻”,很快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1958年被收进了苏联的《钻工手册》,随后又传入日本、美国。以后倪志福又与技术员周淑英等共同发明了七种钻型。
1959年10月,北京市举办先进刀具技术表演庙会,各路刀具能手云集。会上举行了一场“倪志福钻头”与“张赵李钻头”的擂台赛。比赛的科目是,用16毫米直径的钻头,一分钟钻透150毫米厚的钢板,光洁度和垂直度达到规定要求。市委、市总工会领导都在场观看。
比赛开始,两台大摇臂钻床一齐开动,倪志福将钻头对准钢块孔位,摁下手把,只见钻头快速钻进,瞬间钢块就被打穿,用时不到一分钟。现场顿时一片掌声。而另一台钻床“卡喳”一声,钻头卡在孔里。“倪钻”获得了胜利。从此,倪志福和他的钻头,名扬全国。
1960年倪志福应邀访问捷克,进行了大走刀量的钻孔表演,获得很高评价。1964年11月18日,倪志福应邀在四大洲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宣读了《倪志福钻头》论文,获得一致好评。1965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982年他又完成了一套能钻不同材料和适应不同工艺特性的新钻型系列。与此同时,他还主持编写了《倪志福钻头》、《群钻的实践和认识》、《群钻》三部著作。1986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金质奖章和证书。2001年12月倪志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新型实用专利。2003年,又荣获首届“中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的光荣称号。
谦虚谨慎的倪志福,1965年6月在《机械工业》杂志上郑重发表声明,“倪钻”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建议更名为“群钻”,一字之差,展示出倪志福同志博大的胸怀。
倪志福多次荣获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倪志福这位从工人成长起来的工程师,为金属切削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后来,倪志福离开了兵器工业系统,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担任过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中共北京、上海、天津市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虽然日理万机,但始终关心着兵器工业的发展,一如既往地支持兵器工业的工作,他为人民兵工创建60周年的纪念活动题词,出席了人民兵工创建65周年纪念大会,出席了北京理工大学55周年校庆和“中国兵工汽车摩托车万里行”活动的开幕式。他先后视察了吉林江机厂、北京北方车辆厂、北京理工大学等多个单位,并为北京北方车辆厂50周年厂庆题词,他还担任过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倪志福同志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兵工战士永远怀念倪志福同志!(蔡寅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