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盛夏的一天,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重集团时任自控设备厂 604车间书记的尚尔明在现场看到一个小伙子干活麻利,周围干干净净。他凑上前去一看:别人一次只干一件活,而这个小伙子竟一次“批”处理了四件活。尚尔明立刻对这个来了没两年的小伙子刮目相看。这个小伙子就是自控设备厂604车间数控车工王士良。
近日,王士良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尚尔明却说:“这一点都不意外!”
“努力让问题成为你的‘手下败将’”
2003年,从内蒙古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王士良进入自控设备厂从事车工工作,作为学习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的他被分配给张明君当徒弟,师傅给他分配的第一个工作便是打毛刺。
一连几天的打毛刺,让他不耐烦地简单溜了一遍。等师傅来看时,师傅没有吱声,而是拿到床子上仔细的磨了一遍说:简单溜一遍和仔仔细细地用心磨一遍,你看看是什么区别?别小看打毛刺这点小事,好活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小零件组成的,你粗糙一点他粗糙一点就等于产品的粗糙,甚至是不合格!
看着相差甚远的零件,王士良心里一惊:用心做出的东西和不用心做出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从此,用心做事成为他的工作准则。
2003年,工厂引进了4台数控车床。面对新式“武器”,王士良异常兴奋。他被如愿以偿地安排到数控车床上,但当站在CK6136A机床前时,他一头雾水。 “刚来车间,什么也不会。白天跟师傅在普床上学,晚上就回去琢磨着编程,第二天早早来输入车床,试着干。就这样,他边干边摸索,一个月下来没挣几个钱,但很充实。”说起当时的情景,王士良深有感触。
一次,他承担的一批活,连续干了几天,就是干不出来,“实在是想放弃。”但“不死心”的毛病又缠上他,他问完本厂的师傅,又跑到其他分厂的师傅那里“取经”,回家在网络上再“问道”,就这样,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人生道理:放弃很容易,但问题仍在那里,说不定,又会相遇,不如解决了,让它成为你的‘手下败将’。”王士良告诉记者。
从对数控知识一无所知,他用了短短三年时间苦练技术,终于在2006年自控设备厂数控车工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此后,他始终坚持不断学习,最终在2010年自治区“华中杯”数控车工技能大赛中一举折桂,并于当年参加了全国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组的比赛,取得第17名的好成绩。2012年,他夺得兵器工业集团第五届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组冠军,成了北重集团技能人才中的一颗新星。
现场练就“真功夫”
王士良所在的分厂承担着公司液压件、电气件等加工任务,要求的精度非常高。而车工又是机加车间的龙头、核心,是车间的第一道工序,决定着车间任务的进度、质量。作为新一代车工,他练就了精湛的数控加工技术,使得车间许多关重件都由他来承担。
一次,某科研产品关重件交到王士良的手中,按照常规加工,很难保证零件的工艺性,且效率很难提高。几经琢磨,他决定改进传统加工方法,完善夹具,改短刀具,增加刀具宽度,经过试验,大大降低了零件的加工难度,缩短了加工时间,确保了零件优质高效地完成。
如今,数控车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武器”,一批批的数控设备先后进入,绿皮车床正在慢慢隐退。作为一个有心人,能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升级。对此他有深刻的理解:如今,设备、技术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非常地快,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当个好技能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才能适应企业发展。
爱“专”的他,在应用数控设备编程时,又琢磨上它们背后的“系统”。因为他们使用的数控设备都是法兰克或西门子系统,有很多功能的启动都需要设备厂商来完成,而且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盯上了这块“沃土”的王士良潜心琢磨,通过努力,终于打通了设备的“任督二脉”。 在一高新产品研制阶段,有一组件是内外锥面配合使用,加工难度很大,通过常规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零件在使用中总是难以保证工艺性能。正是通过对软件的充分理解,重新编制程序,重新刃磨刀具角度,改变切削进给量,终于加工出满意的产品,使后续的跑合大大减省了时间,积累了锥面零件加工的宝贵经验。
“人生的竞赛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
2012年下半年,他所在的单位到了产出的关键期。就在这时,中国兵器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开赛在即,而且是首次设立数控车工项目,决赛场地就设在自己平时工作的车床上,本土作战的王士良既紧张又兴奋。作为车工夺冠的有力争夺者,他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脱产培训,但他承担的科研产品关重件又让他时时牵挂。于是,人们经常看到他跑回来指导徒弟一番,再跑回培训现场。期间,他还作为分厂的高技能人才为其他车间作专题演示。
“比赛固然重要,但单位的正常产出不能受到影响!”王士良说。
一天晚上快12点时,他接到车间副主任的电话:某产品加工“卡壳”。他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出了家门,一干就是一夜,第二天他又出现在培训现场。就这样持续了两周,科研产品终于被“抢”了回来。
作为自控厂关键技能带头人,从业几年来,他先后带出4名学员,现都已在关键岗位上独立操作,甚至有的又带了新学员。在他的带动下,数控工段的许多年轻人已经成长为车间的生产技术骨干,一个年轻肯干,积极向上的团队在他的周围形成。
同样是80后、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徒弟许文强说:“我们更像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他的带动下,班级的人积极向上,很开心。”
而他说:“人生的竞赛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职业素养。”(韩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