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美 |
||
|
||
徜徉在音乐中,那种美是纯粹的。 夕阳下漫步海边,不经意有音乐潜入耳畔,迎着海景的壮美,我们的心胸会瞬间开阔,生出张开双臂纵情而呼的冲动;或是在自驾远行的路途上,信手打开收音机,流淌的旋律,恰是那首亲切老歌,我们的心头会瞬间溢出一种柔柔的东西,让平日被遮蔽的柔光注满眼神。音乐的美虽然无形但能拨弄人心,虽然无影却能感染情绪,为心头涂抹上不同的色彩,让日子也一并变得五彩斑斓。
虽然走近音乐的方式很多,相比之下,我却不太喜欢音乐会,虽然曲调很美、格调很高,但包装过于奢华,难以自然亲近音乐的美。我更愿意在夜深人静无人搅扰的时候亲近音乐,关灯闭眼,流淌的旋律瞬间会让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顿然消失。音乐拨弄心弦,自在感受高山流水的空灵、云卷云舒的恬淡,这时,脑海会有一双翅膀尽情舞蹈,翩翩如行云流水、猎猎如旌旗招展,舞得舒放、舞得痴狂,这种沉醉忘我的感觉是音乐会现场决然体会不到的。这恐怕也与音乐的出处有关,很多传世的经典音乐都是在作曲者远离了尘嚣,内心极度孤独的境遇下完成的。所以要感受这种音乐的美,一定要远离人群、掌声和喧嚣。还记得那首《致爱丽丝》吗?曲调真的很美,在旋律中人们看到了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葱翠的森林,还有那个善良的小姑娘爱丽丝。但如果不是独自在寂静深夜里细品,谁又能看到雪夜里孤苦的贝多芬为呼应小爱丽丝的善良,而用音乐创造这美景时的沉醉神情,体验他闲云孤鹤般执意的孤独。用自然之美表达人性之美才是这首乐曲的最美,这一定要远离浮华、心净如水时才可真切体会。
的确,人性之美与音乐之美的质地最为贴近。所以,体验音乐之美不仅是倾心于流畅的旋律,还在于追随它背后的故事,这故事传递的人性至真至善的情愫,被默契的旋律渲染,能滋养我们深藏于心的精神田园。关于这种至真至善情感,有一曲《高山流水》是不可回避的。古典高深的旋律,掺上几分清淡出尘的佛家禅意,瞬间能把人带入深海般的沉静中。音乐悠然而奏,演绎一段关于友情的千古绝唱。伯牙与子期,听琴遇知己、摔琴谢知音,琴声牵系着两人生死莫逆的友情,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琴声如水纯净,将一切功利荡涤一空,我听得懂你的琴声,便是读得懂你的心声,这世间友情之贵还有贵得过知心的吗?
有时音乐的美也落满了感伤,那是人性中脆弱多愁善感的一面。这种旋律绝不会高亢张扬,必是低回内敛,背景一定是古人笔下“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黄昏风景,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这风景最好的和声。这一声幽怨的叹息,承载了人间太多的离情别绪、悲欢离合,谁又能用文字一一解释得清,倒是一曲《武陵春》让人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将离情别绪和悲欢离合中的一个“愁”字解得个淋漓尽致。说起这个“愁”字,李清照写得虽深刻,但体验未必深过盛唐的玄宗。一代盛唐帝王的“愁”字,起笔处也是一段音乐,那是盛唐夜宴上的《霓裳羽衣曲》。雍容奢华的宫殿里,曲中人舒展水袖翩翩舞蹈,沉醉其中、乐而忘形。不承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曲终人散,这浓艳的音乐留下了一段故事,却毁掉了一代佳人,纵然是呼风唤雨的帝王也不得不愁肠百结于生离死别的无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知还有谁能超越《长恨歌》这千古一叹,将人生的相思愁苦表达得这般彻底。
从故事回到现实,有时体验音乐之美最好还是偶遇。随意信手拈来,一首沉静空灵的古乐,让人的浮躁瞬间归于平静。一曲《闲云孤鹤》会让这平静愈发深沉。远离人群、独坐槐亭,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这幽僻的处所衬托着曲调的深邃,渲染着心头的冷清。岁月流逝,记忆中的美好,点点滴滴早已落满灰尘,好在有音乐替我打扫尘埃。翻看岁月留下的笔记,那些与年轻纠缠不清的情愫渐渐淡去,平和淡定占据了情绪的大半。曾经许下的愿望还有很多尚未实现,人生的舟船却不觉已行程近半。“沧海桑田不见十方禅院、佛光释法犹存千倾槐香”。无奈,物质化的泛读方式,让岁月匆匆太匆匆,好在还有音乐相伴,偶尔能以精读方式去细品岁月偶放的光亮。 在这个忽略了质感、缩略了过程的快餐时代,音乐的存在弥足珍贵。有时当努力遭遇了挫折、当热情遭遇了冷水,音乐是安慰心灵、平复浮躁最好的良药,虽然乐曲总会终结,但音乐带来的稍许安慰足以抹去一两道心灵的皱纹。回首往昔,逝去的美好渐行渐远可能变得模糊清淡,但终究不会淡出记忆,这些之所以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是因为它有着无法复制的美。音乐就像一双温暖的手,能够时常牵引我们回归这纯粹的美,得以温习人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感动片段。我想,人会老去而音乐不会,所以,当我们两鬓斑白、步履蹒跚时,在音乐中重拾这些片段,一定会欣慰地说:此生因为这些感动便也无憾了。(作者单位:北方车辆研究所)王学东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