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的地方有“秘籍”——记“全国工人先锋号”江南工业集团五分厂零五二车间三班 |
||
|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五分厂是个火工品聚集的地方。在分厂有这样一个班,去年3月获得班组的最高荣誉--“全国工人先锋号”。这就是052车间三班。9名班组成员中5位是女将,8位在45岁以上,看起来有些“柔弱”,却交出了这样一份工作答卷:从2000年至今,各项产品交验合格率均是100%,安全事故为零。三班自1999年成立后,赢得了数不清的光荣称号。优秀成绩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籍”? 秘籍一:“脏”和“累”我都不怕 三班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产品做最后的装配和喷漆。工作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脏和累。 能不脏吗?由于经常要和油漆、香蕉水、胶等化学物质打交道,这些化学物质里含有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人只要在雾蒙蒙的油漆房稍稍多呆一会,就会晕晕乎乎,喉咙刺痒,口舌发麻。一天工作下来,不仅一身的油漆味,甚至有时头发还会被打上“彩色发胶”,变得硬邦邦的。产品装配时,为了不把硅脂弄到产品别的地方,他们不能戴手套,硅脂弄到身上,用汽油才洗得掉!他们的工作服也非常有“特色”,东一块西一块粘着油漆、胶、硅脂之类的东西,如果手上再拿一把刷子,整个人看起来就有点像“艺术家”。 可是三班的员工懂得苦中作乐。最脏的生产环境,他们也能把它变成整洁的场所:每天打扫“残余战场”,寻找清理“残兵败将”--生产垃圾;每天进行“五品四数”,让产品“对号入座”;每周在油漆房进行一次大扫除,以铲刀为武器,对付油漆这类顽固派。在大家的努力下,三班的工具柜、工装摆放整齐有序,设备、生产场地整洁干净,产品日清日结,丝毫不差。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心情舒畅,越战越勇。 能不累吗?三班的活只能站着完成,流水化作业让大家的屁股几乎不能挨凳子,脚后跟疼麻了!“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产品要被搬进工房、油漆房、去湿房……一共有六次搬动。”班长邓武扳着指头数着。虽然一件产品只有20来斤,但以日计划生产量累计算下来,平均每人每天要搬几吨产品,胳膊肯定酸透了! 奇怪的是,三班员工不但不喊累,反而争先恐后帮着“战友”搬。原来是邓武的“排头兵光环”在起效。作为班长,他时刻起表率作用,总把最脏最累的工作留给自己。这些活,不算工时,还很棘手。他却毫不介意。班长的大公无私感染了其他人,只要完成了份内事,他们就会积极主动伸出援手。 秘籍二:“安全”“质量”两不误 优秀的工作作风造就优秀的工作行为,在三班,尤其体现在保证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行为中。三班制定了针对自身生产安全、质量的学习计划,在每日班前会、周五学习会等会议上,挤出时间组织认真学习和交流。此外,还经常召开安全讲评会和质量分析会,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引发员工的深思,提高他们的安全及质量意识。 在安全讲评会上,女工周建华反复讲述一个她亲眼目睹的事故。总是带着笑意、貌似很好说话的邓班长在安全问题上从不含糊。油漆工种属于有害作业,工作前必须穿戴好劳动护具。可有位员工嫌麻烦,总是穿戴得不规范。经过几次私下提醒后,邓班长在会上当着大家毫不留情面地说:“你要总这么迷迷糊糊不遵守安全秩序,害的是你自己,也会影响别人。”“好心不识驴肝肺”,或许是直截了当的批评伤害了那位员工的自尊心,他有些悻悻的,好几天对邓班长避而远之。可邓武几次主动找他谈心,耐心地跟他讲道理,他渐渐理解了班长的苦心,再未不规范穿戴劳动护具了。这件事也教育了其他员工,大家都感受到,铁的纪律下是邓班长那颗充满关爱的心,从此更注意保护自己了,对劳动护具从开始的不习惯、时有忘记穿戴变成现在的自觉穿戴。 在质量分析会上,副班长冯竹群经常把历年来的问题产品一一摆放在废品隔离室的工作台上,让班组成员明白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就要怎么预防。她常对他们说:“出了问题不要怕,就怕不正视问题。”班长邓武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比谁都严。他始终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每一个零部件、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哪怕是产品上针眼大的飞溅渣,他都要先清除再油漆。他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组成员,大家达成了让客户满意的共识,多次发现半成品虚焊和标识不清的问题,及时消除了质量隐患。三班的装配工作是关键工序,装配好后产品成型,装配不好前功尽弃。火工品批次管理是装配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弄错批次,将面临产品全部退回的严重后果。三班每天的生产量都较大,有时要同时装配不同批次的产品。为了不使产品装配出错,他们分开存放印好批次的某部件,并挂上标志牌,标识清楚该批部件应装的产品批次到多少号为止。同时要求每个员工在产品装配前要认真确认某部件和产品按批次对号,决不能盲目装配。另外,要求清晰喷印装配好后的各批次产品的标志,坚决杜绝错印、混印。在班组的严格管理和全班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连续几年该班没有出现一次产品混批的现象。 秘籍三:“降本”与“增效”两能全 “效益从哪里来?从降本增效上来!”这是三班员工的共识,也是他们主人翁意识的具体体现。 2012年,三班针对生产瓶颈提出10条合理化建议,全部得到了落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装配某产品时,半成品的上胶量过多等因素导致产品重量超过公差。产品将要报废,有什么好法子可以挽救呢?三班的员工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耐心地对半成品按不同重量进行分类,将重的与轻的配在一起,再通过增加自检产品重量的工作步骤确保产品总重符合标准。这样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在某产品返修拆卸过程中,紧固螺钉被胶死死地粘在螺孔里,因产品性能原因不能用带电的工具拆出,眼看将造成200多件产品的巨大浪费。能否用手摇钻代替电钻?邓武急中解难,与工艺技术人员一道,经过十多次试验,最终确定了工艺方案:把台钻的电机拆掉,在主轴上加一个手摇圆盘,再在台钻上加一个用来固定某产品的工装就大功告成了。相关部门审查后,认为此工艺方案能保证拆卸过程的安全和产品质量。邓武马上又与工艺技术人员一起制作出了拆卸工装,迅速投入生产。2012年,三班顺利对产品进行了拆卸,共计节约生产成本210多万元。 秘籍四:“严”与“爱”赢得和谐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女人顶大半边天的三班,员工们互帮互助、相亲相爱、一团和气,共同唱出了一出和谐的“戏”。何以为证?先后获得湘潭市、湖南省“芙蓉标兵岗”的荣誉就是“铁证”。 “和谐”的“秘籍”是“严”与“爱”双管齐下的班级管理制度。邓武让班组成员共同讨论并严格确定各项制度,坚持班里的事情大家一起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来,人人都是班里的主人翁,大家的责任心与主动意识增强了;谁违反了纪律,谁就要受批评,做到了公正公平;班级事务公开化了,员工之间没有了隔膜和猜忌。 与此同时,“爱”的制度对营造和谐生产氛围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工时分配的公正透明,激励员工积极进取,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每月底,邓武都会把下月的总工时、人均工时、“尾数工时”及当月各人工时完成情况公布在看板上。工时是平均分配的,他和大家工时一样,收入一样。分配完工时后,他会留下一个工时“尾数”,依据各人完成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适当进行奖励。谁的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尾数工时”就奖励给谁。“这样会不会造成恶性竞争?”记者道出了内心的疑问。“不会,”邓班长乐呵呵地说:“我会注意‘一碗水端平’。‘尾数’其实比较少,对员工们的收入影响不大。”大家并不在意这微小的差距,但“人要脸,树要皮”,伤了面子可不得了呀。偶尔有一两个员工工时稍稍落后闹小情绪,班长就偷偷“还”他一点工时,让他深受感动,干起活来更起劲了。在制度的激励下,他们学会了看事做事,完成自己的事后立即主动帮别人做,在工作中“比、学、赶、帮、超”,不论是竞争力还是团结协作性都大大增强。 三班的和谐还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加班加点的时候,大家将各自带来的菜“贡献”出来,9个人的菜一人一个样,9个菜组成了一桌“席”,互相分享着美味,不亦乐乎!因此,三班团结友爱的声名远播。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