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集团——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的诞生地 |
||
|
||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迎来了六十华诞美好的日子。追忆工厂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不会忘记那段令人难忘的激动时刻--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10周年的庆典。在万众瞩目的阅兵式上,当32辆崭新的中国59式中型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观礼台上,金水桥下,掌声雷动,欢声如潮。中国59式中型坦克的第一次亮相,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坦克工业从无到有的辉煌进步。从此,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 而一机集团公司,正是新中国第一辆主战坦克的诞生地;1958年12月25日,在这里,一机人自己制造的中国第一辆中型坦克诞生。 建厂 就让我们进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内蒙古一机集团前身)是在获得新生不久的“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塞外包头拔地而起的一座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程度很高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并在“边基建、边安装、边试制”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1956年,获得T-54A坦克的技术资料和样品;1957年,首先建成并开工生产,那时,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将行李搬到车间,昼夜苦战,1957年6月,电弧炼钢炉装料升温,炼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炉钢。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这年国庆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举行盛大阅兵活动。上级机关要求已试制出合格产品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生产32辆T-54A中型坦克交部队编队参加检阅。 作为一厂之长的郭韫,是这个奇迹的主要创造人。1955年底,36岁的郭韫和战友们一道,以祖国的坦克事业为重,凭着勇于进取的胆识和和特有的杰出才能和优良作风,知难而进,顽强进击,带领一机人沐雨栉风,披荆斩棘,向前人从未攀登过的高峰发起了猛烈而卓有成效的冲击。 在一片荒漠上用让人望而生畏的难度和最快速度建设一座现代化坦克制造厂,郭韫等厂领导紧紧依靠全厂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战胜各种困难,用国内原料研制成功了新型特种钢,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坦克制造用钢体系。 接到这光荣而神圣的任务,厂长郭韫和其他领导反复分析研究,提出了边基建、边安装、边试制的“三边”建厂方针和 “平行、立体、交叉、流水作业”的施工方法。工厂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干部,披着夜色上班,顶着星星下班,如饥似渴地边干边学。1957-1958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工厂先后进行了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和工艺技术文件。并经过两年的努力,生产技术准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T-54A中型坦克试制条件基本具备了。 孕育 1957年春,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工厂基建投资削减。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推动下,工厂决定提前在1958年底装出第一台车。 提前试制装车是对一机人的严峻考验,也是工厂一次攀登坦克制造高峰的突击。为了确保坦克试制任务按计划完成,工厂详细研究完成任务的保证措施。参加试制的那段日子,许多人把行李搬到车间,并在苏联专家具体指导下昼夜苦战。调度指向哪里,大家就干到哪里,没有任何等待推诿现象。铸造模型生产的任务量超过木工车间实际能力的六倍,当领导把任务向这个车间工人交底后,他们提出“苦战40天,红军能夺下腊子口,我们就能突破第一关”的口号,苦干巧干,保证了模型供应。 220车间承担的冲压件很多,技术条件要求高,工艺装置又不全。为保证进度,他们自己动手制造简易工装近千套。在订货未到的情况下,工人们利用废铁皮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土样板147种,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机加车间为了抢进度,设备刚刚安装好,地基水泥干透就投入了生产。生产中没有工装,就像220车间一样自己动手制造;已有工装不好用,就立即返修。同时,承担的标准件量大件小,专用机床万能工具不全,就组织人员利用万能机床加工。那时的一机人,没有厂房就用临时措施或手工方法试制自己承担的产品,用自制的橡胶、焊条,保证了全厂生产任务的需要。 1958年10月,500车间开始总装。在设备不齐全,零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技术人员与工人们采用工序交叉的工作,争分夺秒,昼夜奋战半个月,终于在11月5日苏联10月革命节前,装出了一台“中苏友谊车”。 全体试制人员借鉴试制“中苏友谊车”的经验,又一鼓作气,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苦干,到1958年12月中旬不仅完成了这十大部件的试制任务,而且还试制成功了诱导轮、负重轮、炮塔转向机和加温锅四个部件,把十大部件试制变成了十四大部件试制。自制十四大部件T-54A中型坦克,1958年12月18日开始总装。用了7天时间,到1958年12月25日全部试制成功。经工厂试车和呈交试车,质量良好,一机具备了生产坦克整车的能力。 诞生 1958年12月30日,一机党委以全厂职工名义给毛泽东主席发了报捷电:“明年10月1日--建国十周年的伟大时刻,将以成批的最新型的国产坦克和重型牵引车经过天安门,接受您的检阅。” 在紧张进行坦克试制的时刻,工厂组织的炮塔试制工作也正在上海钢铁三厂火速进行。炮塔是坦克重要部件,其制造技术非常复杂,包括装甲钢冶炼,炮塔造型、浇铸、清理、热处理、断口检验、射击试验。为生产炮塔铸件,必须准备一套铸造的专用工装,即模型、芯盒、砂箱、型板、样板、冒口模型和补浇装置等等。而铸造的变型规律和模型、芯盒、样板的尺寸调整,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试验,认真地测量和积累,才能逐步掌握。当时,炮塔制造技术在中国无处可以观摩借鉴。工厂虽有部分工程技术人员见过苏联的工艺,加上当时亦有在华的苏联专家可供咨询,但简单把苏联冶铸技术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肯定会导致失败。因此,上级领导和工厂确定,宁肯花费代价也要利用一年时间,在国内条件合适的钢厂组织试制,用以锻炼中国自己的技术队伍。 上钢三厂的工艺技术条件不同于工厂,装甲钢冶炼、铸造的要求比一般碳素钢皮铸件严格得多。因此,尽管上钢三厂大力支持,为试制工作提供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最好条件,试制的困难还是很多。试制组在沪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坚持试制,坚持合理工艺,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打磨铸造缺陷,终于试制成功。共炼了5炉钢水,浇了6个炮塔,于1959年连同工装运回包头,全部热处理后,射击性能合格。 1959年4月15日,工厂平炉炼成第一炉钢,随即根据工厂具体情况,进行了炮塔的第二轮试验。到年底,炮塔试制工作圆满完成。 进入1959年,工厂主体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逐个完成投产,工艺装置、非标设备和平炉、工业炉也按期完成。加上试制中苏混合车和十四大部件的经验及苏联专家的指导,构成了工厂完成受阅任务的基础。 1959年二季度,刚刚落成还未健全的生产线上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干高潮。机加车间、冲压车间的零部件源源不断地送到总装车间,领导干部亲自坐阵,军代表守候在车间,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紧张查阅资料,构思方案,计算数据,设计图纸,并与工人一道安装调试,研究解决技术问题。工人们更是废寝忘食,加紧生产。 为了保证毛坯供应,没有烤芯就自己动手建土的代用,没有锻模就用自由锻代替,以临时焦炭炉代替煤气加热炉。产品需要的2560套冲模仅到货一半,一机人就自己动手制造500多套简易工装,并自制偏心压力机用以加工零件,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100倍。总装进行的两个月中,参战人员日夜苦干,吃住都在工厂。为出车,总装工人一丝不苟拼死拼活地干。一位工人在调整支架时,被旁边人打走了锤,将脑门打开一个10毫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他到医院包扎后,立即返回总装现场继续工作。 1959年5月26日,在总装车间隆重举行了向国庆献礼坦克移交仪式。 骄傲 在T-54A坦克移交仪式,当时时任一机党委副书记李效康在讲话中说:“首批T-54A坦克移交部队,这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工厂自1953年开始建厂以来,经过六年的积极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和支援下,经过艰苦奋斗,现在制出了第一批坦克,比原建厂总进度提前了一年。这个成绩标志着工厂已经由基建阶段过渡到以生产为主的阶段,标志着我国机械制造业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为了确保受阅部队正常训练和坦克无故障通过天安门,一机派出一支技术服务队,赶赴北京天坛公园装甲兵受阅部队训练场。8、9月正是北京最炎热的季节。技术服务队同受阅部队吃住在一起,白天部队驾驶坦克进行队形训练,晚上服务队的人员爬进坦克工作。炎热的气温与发动机散发的热量加在一起,使驾驶室内温度高达40℃度左右。为了照明,还得点三四盏瓦数很高的电灯泡,这更使里面像个烤箱。 对技术服务队的人员来说,最艰巨的任务是装稳定器。没有工作台那样的辅助设备,全得靠手工摆弄操作。三、四个人挤在烫人且憋闷的战斗室内,小心翼翼地搬动着重达20--30公斤的零部件,车体烤、电灯烤、呼吸困难,光着脊背干活还汗如雨下,满身是蚊子咬的包,但他们谁也不叫苦,争先恐后抢着干,提前完成任务。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十年大庆,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万众欢腾。上午10时整,阅兵总指挥杨勇上将庄严宣布:阅兵式开始。凝结着一机人心血的坦克方阵,和其它重型武器方阵一道,雄赳赳气昂昂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坦克制造业的实力与进步。这,就是那段让人值得回味和骄傲的历程。 从1955年起,周恩来等30多位中央党政军领导先后亲临工厂视察,有的还题词留念。张爱萍副总理指示工厂“研制新坦克,铁骑壮军威”!一机集团没有辜负党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斗转星移,六十年的时光,见证了公司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第一辆用前苏联零件组装的中国造坦克走下流水线,充分显示了一机人的聪明才智和冲天干劲,宣告了中国第一辆国产坦克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坦克的历史;32辆受阅主战坦克轰轰驶过天安门,提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防能力,从而拉开了中国坦克发展的序幕;而这些令人钦佩的战车,更成为捍卫祖国领土的守护神,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的诞生地--内蒙古一机集团。 今天,公司迎来了六十华诞的光辉日子,伴随着共和国发展壮大的步伐,中国的坦克工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公司将进一步发扬人民兵工的优良传统,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汇聚起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共同迎接兵器生机盎然的春天!(张丽虹)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