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慰先:一位古稀老人的战车情怀 |
||
|
||
2002年1月28日, 当某新型轮式战车圆满完成寒区试车凯旋而归时, 方慰先, 这个名字无可争议地与轮式战车紧紧联系在一起。 今年八十岁的方慰先总设计师,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建厂时,他从美丽的江南来到风沙茫茫的包头,四十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努力奉献,多次获奖:国家“9910”工程荣立一等功,“兵器工业功勋奖”,并享受国务院批准的特殊津贴,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已满六十岁的方慰先本可以在家安享天伦之乐,然而他却欣然接受了工厂对他的返聘留用,而且每天都是早早来到办公室,风雨无阻,在他的日历上从来没有节假日、星期天。1997年,方慰先做出了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勇敢抉择--毅然接受了公司委以的重托:开发研制轮式战车。当时很多人都劝他放弃,而方总却总是淡然一笑,因为他要在有生之年再做一搏。 因为轮式车与普通车有很大不同,因此只能从头学起,边学边干。于是他就从汽车设计的基本理论到国内外杂志上的相关资料,再到奔驰汽车现场生产中学习,认真分析研究、探索轮式战车的特殊性要求。 跟随方慰先开发研制轮式战车的人们都不会忘记,最初的轮式战车只是一张小小的图片,一个孩子们手中的玩具小车,与现在人们看到的威武而庞大的战车根本没有可比之处。然而,正是从这不起眼的玩具小车上,方慰先运用了他广博的知识,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当1997年春节的炮竹声还在空中回响时,轮式战车的科研人员便出发上路,开始了前期的论证工作。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份方总专为他们每一个人列出的论证明细,他们戏称这是方总的“手谕”。那上面记载的不仅是一些至今看来还是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也记载着一个老科研工作者对事业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轮式战车的开发研制中,方慰先一直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他和设计员一起核对数据,搞计算,一起画草图,查资料,每一个方案、每一张图、每一个零件他都要亲自过目。虽然他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但每天他都是第一个到总装现场,第一个登上车体认真检查头一天的安装情况。一次,一名设计员需要查找某项技术资料,找到方慰先,他告诉设计员在几年前的某本杂志上登过相关的文章,这名设计员果然在那本杂志上找到了所需的资料。 新产品研制中的每一个方案,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都倾注了他全部的智慧和心血。过度的劳累终使他病倒住院,人们认为这下他可以休息休息了,但结果却是:工作挪到了病房中,图纸移到了病床上。病情稍见好转,他马上又回到了战斗的岗位上。他用实际行动默默地履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誓言。 1999年春节前夕,经过全体研制人员五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拚搏,第一台轮式样车在全公司职工的企盼中如期诞生了。当耗费了方慰先和所有参研人员无数心血的轮式战车唱着雄浑的轰鸣曲缓缓驶来时,厂房里响起热烈而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大家激动得拥抱在一起,方慰先此刻的心情更是用言语难以表达。人们看到了轮式战车独特的设计、先进的技术、威武的雄姿,也看到了公司军品发展灿烂的明天。轮式战车的研发从此走上了更加艰巨而漫长的征程。 据统计,方慰先每天伏案工作都在10 小时以上。过度的劳累,使身患高血压的他连续两次住进了医院,可他躺在病床上还在想着他的图纸。他脚跟骨质增生,走起路来钻心地痛,可他还是亲自到各专业科室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可你知道吗?他是在带病工作,每天只抽出一个小时到门诊去打点滴……老一辈兵工人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对科研的认真严谨,令人由衷的敬佩,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全体研制人员。 2003年,方慰先又带领大家开始集中精力开展方案设计与工程设计。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平常心态看待名和利,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贡献出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4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次竞标会上,又一举夺魁。从而确定了一机集团为总师单位和制造单位的地位。在此期间,他还主持设计开发了另一型号的轮式战车,使轮式战车的科研设计人员也逐渐成熟起来。至此,公司不但具备了开发履带车辆的能力,同时也成为了开发轮式战车的基地。 短短的五年间,轮式战车的研制便取得了如此骄人的业绩,并开创了面向全军之先河,同时,一批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也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可他的头发更白了,皱纹更深了。当初人们不理解,一个退休的老人为何要承担那么大的责任和压力,如今终于明白,方慰先是在用他的有生之年为公司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方慰先就像一根蜡烛默默燃烧着自己。他虽已年近古稀,却更像一名勇士,拼搏在科技前沿……(张丽虹)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