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文化 > 兵工文苑

兵器离退休干部局车道沟一支部 韩庆:惊雷响于无声处——在123厂科研生产中难忘的战斗经历

发布时间:2015-10-13

  123厂是我国大口径炮弹的研制和生产基地,后来也承担地空导弹战斗部、空空导弹战斗部及地地导弹爆炸器研制任务,是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大型军工企业。我于1960年8月在原二机部二局翻译所参加工作,9月到沈阳进修学习,之后分配到123厂9车间担任技术员。在这里,每天的事情除了工作就是休息,虽然有些单调,但是很充实。这份充实来自于对国防工业工作的热爱。由于工厂地北国,冬天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度,而123厂上万人却常年坚守在这冰天雪地里。这份坚守不是靠什么物质奖励能够给予的,而是以一种军工报国、为国奉献的信念作支撑。这种信念深入到123厂上万名干部职工的心里,流露在我们每个人日常的工作中。在123厂工作的20年里,我也参与了一些重大型号的研制工作,使我有了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仿制地空导弹战斗部

  1961年,根据123厂安排,原第8车间负责的地空导弹战斗部的仿制工作交由我所在的9车间进行,我被安排负责战斗部的组装工作。

  仿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逆向工程,这离不开参考样品。由于我们国家当时和苏联关系紧张,苏联专家组于1960年8月撤离123厂,为此,仿制工作遇到了困难,苏联已经不再向我们提供武器援助,仿制更无从谈起。

  根据当时的资料了解到,前苏联防空导弹在爆炸时,会产生几千块杀伤力极强的破片,只要其中一片命中,就可以击毁目标,所以能否仿制好预制破片,也是关系这次仿制任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时候考验的就是123厂的机械加工技术。我所在的9车间负责机械加工任务。选用10号钢材制造预制破片,要求成品具有极高的平整性,最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就是用厚度0.1毫米的尺子,往平板上塞,每一个缝隙都塞不进去的时候,加工件才算合格。平整钢板后,拿到机床上刨出预制破片的凹槽,将来预制破片会沿着这些凹槽炸开。机床上依靠两个磁力吸盘固定钢板,没想到的是,钢板吸在磁力吸盘上之后用刨床的刀头一刨,被加工的钢板就产生了位移,出了很多报废品。当时10号钢材是十分宝贵的,看着这些浪费掉的材料,都很心疼。虽然所有设备都按照苏联工艺要求制作,但毕竟我们的工业基础不扎实,具体体现就是国产机床吸盘吸力不够,于是原计划照搬苏联工艺的方案无法继续进行。就在仿制工作陷入困境的时候,一位老工人技师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办法,解决了吸盘吸力不够、加工件移位的问题。他找出一个大横梁,在上面穿过几颗大直径螺丝,将横梁通过这几颗螺丝拧在机床上。加工钢板时,用横梁把加工件的一端压瓷实,用刨刀刨零件的一端。当加工好了以后,再把固定零件的横梁固定在加工件的另一头,用刨刀刨另一端。每加工一次,钢板上就出现一道凹槽,反复几遍,就在钢板上刨出了需要的凹槽。就是用这种办法,在国产刨床上做出了与样品相同的预制破片。此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弊端,就是每次加工的时候,都要先测量好刀具的距离,这个工序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于是,9车间的蔡洪祥同志就在刨床上安装了一个手柄摇把,通过齿轮控制刀具移动的距离,每摇一圈半就加工一次,这样的革新虽然原理简单,但避免了测量时的误差,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

  在仿制地空导弹战斗部的过程中,底和盖的加工费了好大的周折,在8车间两年没有解决的加工问题,经过与工人师傅的共同研究,以不加工面为基准,解决了加工面所要求的凸凹加工尺寸。六八年后我不再从事这方面的加工工作,但单位领导还是让我负责后底和盖的设计工作。在车间试制的时候,钳工的活儿由当时的车间主任王国栋亲自操刀,王主任毕竟是老钳工出身,用了不久的时间就完成了冲模的加工。工人用这套冲模加工底和盖的时候,所有零件一次成型,这样就极大的提供了生产率。后来直到80年代我到5013厂了解情况,工厂的有关同志说,这模具很好,我很欣慰地说这模具是我在123厂设计的,他们都笑了。

  参与152毫米加农榴弹炮项目研制

  1958年炮击金门岛,解放军对大口径的火炮和炮弹提出了更高的需求。123厂作为当时全国有能力生产大炮弹的工厂,承担了为152毫米加浓榴弹设计任务。然而,152毫米加农榴弹炮炮弹的研制工作却是一波三折,直到1969年底,国家再次正式下达大口径炮弹的研制任务,123厂作为弹丸总师单位,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任务下达到123厂后,我担任了设计组组长。在152毫米炮弹研制过程中,我们要对炮和弹进行射击试验,一个是测试炮弹的威力大不大、打得准不准,再一个是测试炮弹对火炮寿命的影响。后来的试验证明,我们对于152毫米炮的这点担心是有必要的,所以如何能延长火炮的使用寿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设计组的同志们展开了详细的研究。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发现,炮弹上的钢带是磨损膛线的主要部件,其中对于膛线起始部的磨损最为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我组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炮弹沿着膛线旋转一周,向前行进的距离称之为缠度,当缠度一定时,如果将炮管像卷纸一样展开,膛线呈一条直线,这样的炮膛就称为“等齐膛线”,如果膛线呈一条曲线,这样的膛线就称之为“渐速膛线”。最终祝占仁同志提出,将火炮原来的等齐膛线改成渐速膛线,这样使得炮弹发射时的转速由快到慢,对膛线起始部的磨损也就减小很多。这项改进很快得到了火炮生产工厂的认同,于是,经过改进后的火炮及其炮弹的设计工作得到了开拓式的进展。

  当炮弹试制出来后,我们赶快到试验场进行各种射击试验,由于一心只想着试验的事情,没有做好防蚊虫的准备,结果到了晚上,试验营地的帐篷里到处都是蚊子和跳蚤,然而当时的人们面对这种困难却是积极乐观的,郑广志同志把这形容为“上有飞机、下有坦克”。类似这样的调侃还有不少,但是大家唯一没有的就是怨言,他们的信条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产品尽快达到设计定型水平。后来的设计工作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最终成功定型并交付部队。后来,152毫米加农炮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与100毫米通用破甲弹的研制

  1968年,123厂领导让我从导弹的研制工作中退出来,去负责炮弹的工艺设计工作。

  69年底我到炮弹室工作,是152加农炮物件设计组组长,但炮弹室是个整体,室领导统一协调,特别是珍宝岛事件之后,我们任务就更加艰巨,全室总动员,不分哪个产品,一律服从破甲弹项目。为了节省时间,我经常用自行车将三轮的带车托着产品从热处理车间拉到试制车间,以便于抢时间。为了加速试制,北京调派来了一辆59式坦克参与试验,因试验需要更新炮管,为此我三天三夜没回家,因为劳动强度大,有时我一顿吃了5个面包。123厂的设计团队是团结的,有战队力的。后来我代表123厂技术人员,参加了装甲兵“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十一观礼。由于该产品具有前瞻性,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这是123厂的又一殊荣。

  责任与信念

  我在123厂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从一名最普通的工作人员,锻炼成为一名有一定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这给我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上的提高和在机关工作的得心应手,更让我对自己从事的兵工事业有了更深的感情。我为在123厂工作20年而庆幸,更为123厂为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而骄傲。

  1997年退休至今已近30年,我常常想起当年在123厂的人和事。我们科研人员们常年坚守在远离市区、在冰天雪地里的环境,为国防科技工业事业流血流汗,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干,甚至生命,为国家“换”来了先进的武器。当我们在记住一些有名英雄的同时,也应记住这些在幕后默默奋斗的无名英雄们。更不能忘记为123厂和国家安危而献身国防工业已逝去的人们。坚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相信123厂会克服困境,创新发展,继续为国家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