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文化 > 兵工史

毕生献兵工 魂归黄崖洞(上)——追忆晋东公司首任厂长沈丁祥及其夫人李林一

发布时间:2016-10-11

  沈丁祥,1917年出生于江苏启东县,1936年6月由中共上海党组织派往延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红军兵工厂、延安摩托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工作。1940年初调八路军军工部参加黄崖洞兵工厂建设,1948年任炸弹总厂(兵工十一厂)厂长兼拉火管厂厂长,同年10月调山西阳泉任兵工六厂即晋东化工厂(特能集团晋东公司前身)厂长,是该厂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沈丁祥是1936年经上海地下党组织派遣,在张学良部队的护送下,到延安参加陕北工农红军的老干部。其夫人李林一于1938年从河南温县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组织分配到太行山八路军军工部工作。他们就在太行山的抗战岁月里相识相恋,成为革命伴侣,自参加黄崖洞兵工厂建设起,从黎城到阳泉、长治,从长治到北京、重庆,再返回北京,以建设兵工为主线历经辗转,参与创建了多座兵工厂,研制了多种武器弹药,把自己青春智慧和毕生心血献给了党的兵工事业。

  艰苦卓绝建兵工

  从1940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沈丁祥一直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所属的兵工厂工作,在原刘鼎部长的领导下参加黄崖洞兵工厂筹建。1940年初,他接受军工部的委派,带了几十名工人,从延安来到黄崖洞。他们先到黎城,然后翻山越岭把机器设备运到黄崖洞。为了避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以便顺利越过日军的封锁线,多数时间都是白天隐蔽蛰伏,夜里行动。有一次翻越一座大山时,一匹托运机器设备的牲口滑落到山涧里,摔得粉身碎骨,幸好牵牲口的工人被树枝挂着,才保住了性命。1940年8月,军工部令沈丁祥任子弹厂厂长,那时八路军除了与敌人作战的缴获外,武器弹药的主要生产基地就是太行山八路军兵工厂。当时没有生产子弹的原材料,他们就到老乡那里收集铜元,太行山根据地的老乡们纷纷把家里的铜制品捐给他们用来生产子弹。他们还想到了拆敌人铺设的铁轨用作生产子弹的原材料。前线八路军也把清扫战场收集的子弹壳和拆下的钢轨送到兵工厂。老乡去捡拾战场上留下的子弹壳,拿回来经改造再装上火药制造子弹,上万发的子弹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而设计和测量只有一把千分尺和一把游标卡尺。

  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由于经常进行实弹试射检验,沈丁祥总是亲自参加危险性较大的工作。有一次试射时发生了枪管爆裂,他的一只手掌被炸得血肉模糊,留下了手指不能弯曲的终身残疾。还有一次试射牺牲了一名同志。为此,他还向组织上请求处分。解放后,有一位脸部被毁容的老同志来看望沈丁祥,这也是在太行兵工厂炸药爆炸造成的。还有多少无名英雄在八路军军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40年10月下旬,日军在百团大战中遭到重大伤亡后,向我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大扫荡”,把摧毁我兵工厂作为重点目标。军工部获得情报后,命令子弹厂坚壁清野,立即疏散。沈丁祥对全厂职工进行了总动员,并制定了撤退的具体方案,采取按股行动的方式,拆下所有机器,分散埋在庙后山沟里。同时指定一批同志在指定的一段河滩里负责把库存的旧弹壳、铜元等生产原料各找地点分散埋藏,做好伪装标记,还将职工组织起自卫队,与军工部一起连夜撤退,上了左会山,攀山越岭,翻过十八盘,沿岭向南绕出敌人包围圈,到武乡县韩北一带隐蔽待命。由于坚壁清野及时和迅速撤离,除了作为厂房的关帝庙被“扫荡”日军烧毁外,机器、材料、人员均未受到损失,保存了实力,取得了反扫荡的巨大胜利,受到八路军军工部的表彰。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仅仅过了两个月以后,子弹厂又在黎城县西山沟的一座小庙里开工生产了。为了适应战时形势的需要,他把紧口、车底、切口等笨重机器,改制成专用小机器,辅之以专用工具、模具,这样既能携带轻便,又能便于坚壁清野和恢复生产。同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大量生产半成品,做到既有利于坚壁清野,又有利于及时加工成成品。为了支持敌后武工队的活动,根据军工部指示,子弹厂针对武工队在敌占区活动,急需短枪的实际需要,研制并生产出一批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只能单发射击的特制手枪,很受武工队的欢迎,最后生产了一千多把小手枪交给了武工队。

  随着抗日战争节节胜利,根据地迅速扩大,八路军从游击战转为大兵团运动战,子弹消耗量大大增加,复装子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军作战需要。1945年初,军工部便决定子弹厂搬迁到黎城县彭庄村扩建。在生产过程中,工厂制作压碾机,保证了铜片的压延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自制弹壳投入批量生产。接着又研制了一套冲模设备,在反复实践中掌握了操作规律,提高了子弹的质量。有一次,他们从战场上收集来的子弹壳中发现,美造子弹壳没有整体结构的底火台,也没有两个小孔,中间只有一个大火孔,大火孔上放着一个活动火台。经仔细研究认为,它的制作工艺科学,制作方法简单,于是就借鉴了敌人的做法,用60丝厚的铜皮,冲成3孔圆片,再放到成型模上一压即成。经试射,性能良好。从此,就按照这种办法生产子弹。下赤峪、西山沟、看后、南就水、南井沟、西安村子弹厂在抗战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共复装子弹237余万发。沈丁祥和他的战友们,以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沈路平 杨虎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