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献兵工 魂归黄崖洞(下)——追忆晋东公司首任厂长沈丁祥及其夫人李林一 |
||
|
||
攻坚克难铸利剑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除了在战场上缴获国民党的轻重武器和装备外,急需近距离作战的手榴弹,沈丁祥带领兵工技能骨干,想方设法自己研制和生产了几百万发的各式手榴弹、手雷,支援前线。战士们普遍反映,咱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好使,弹片多,杀伤力大。解放军用太行山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和手雷,有力的打击了敌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我党收编了大量国民党的兵工厂。沈丁祥不仅完成了对国民党兵工厂的改造和改编,且还生产了几百万发的手榴弹,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对太行军工生产做了评价,他说:“大规模的战争首先不能离开兵工生产,武器主要是敌人输送给我们的,但弹药还需要我们自己补充。我们已能生产出几千万的手榴弹几百万的迫炮弹,几十万的山野炮弹,我们的手榴弹,山野炮弹和炸药的生产数已超过了国民党反动派”。可以看出,子弹和弹药的生产在取得战争胜利中的重要地位。 沈丁祥还提到,如何将黑火药为炸药的低能手榴弹改造生产为用硝化甘油为炸药的高能手榴弹,他们做了很多尝试,甚至用尿来蘸火都试过。沈丁祥的夫人李林一当时就负责这批引线和雷管的保管,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工作。当时大批雷管就存放在窑洞里的大土炕里面,存放在大庙里。她作为保管员兼出纳保护了解放战争时期兵工厂生产的大批雷管,几年下来没有发生过一枚雷管的丢失,也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 随后,沈丁祥赴重庆任高炮厂厂长,正值抗美援朝期间,战场上美方坦克嚣张至极,给我志愿军造成极大威胁,伤亡惨重。为了对付敌人的坦克,沈丁祥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负责研制和设计打击敌坦克的武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我们就凭着国民党丢下的唯一一根57毫米无后座力炮筒,进行了全武器系统设计研制。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仅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研制生产了300门炮和2万多发炮弹,并且派技术工人赶赴朝鲜战场在极短时间内教会志愿军战士使用。后来这些大炮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力摧毁敌人的坦克,减少了志愿军的伤亡,受到军委和兵器工业部的嘉奖。” 1969年中苏出现分歧,珍宝岛局势紧张,苏联大量坦克在珍宝岛一侧集结,对我解放军造成威胁。周总理下达了生产反坦克导弹的指示。沈丁祥凭着一枚苏联时期留下的反坦克导弹(赛克弹),组织力量研究,经历三年的时间,搞出了红箭七三导弹。当时沈丁祥身体很不好,但他从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带着技术骨干去兵工厂……不顾严寒和酷暑,深入工厂第一线,不分白天和黑夜,跟大家一起研究。沈丁祥亲笔写到:“在部里主管导弹项目期间,在上级和部门的领导下,我主抓技术行政工作,组织仿制我国第一代具有世界水平反坦克导弹的工作。我们共用了五年多的时间,仿制试制了全武器定型,并同时组建了全武器系统的生产厂。在1978年定型同时,随即进行批量生产,装备了部队,增强了战斗力,受到了部队和上级的嘉奖。”这个产品的仿研制成功对我们国家发展反坦克导弹事业意义巨大……沈丁祥所以这样做,拼了老命也要和兵总的同事们把反坦克导弹搞上去的原因,就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兵工老战士,他心里挂念着总理的托付。 高风亮节显忠魂 沈丁祥及其夫人李林一的三个子女,长子沈小林,次子沈白路,女儿沈路平。沈小林是在山西黎城黄崖洞山林里出生的,当年是由父母的战友们在山林里轮流抱着长大的,所以叫“小林”。沈白路1946年出生在山西阳泉,条件比在黄崖洞的山林里要好多了,可以在白天外出走路了,所以叫“白路。”在晋东化工厂时虽然条件好了很多,但前方急需要大量弹药,因此军工生产任务更加繁重。这时夫妻二人根本忙得无暇照顾刚出生的孩子,于是就把沈白路送到老乡家寄养。沈路平是1948年出生的,这时父母调到了山西长治的兵工厂,条件更好一些了,所以起名叫“路平”。 文化大革命时期,沈丁祥作为五机部最大的“特务、反革命”,被造反派关了一年多,受到残酷的迫害,但他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明确答复造反派:“刘鼎不是特务,是我们党的大功臣。”“我是共产党员,到延安是参加革命的。”沈丁祥后来说:“我不能死,我不是叛徒特务,我是参加革命的。我死了就再也说不清了。”李林一当时也顶着专案组对她审查的压力,她一边担心沈丁祥的生死安危,一边又要担心着儿女,她还要承担文革造反派对她的审查,后来李林一对孩子们说:“再难也都挺过来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支撑了她渡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时期。正是在亲人的鼓励下,在部机关的老同志的帮助下,沈丁祥才挺过了这段被残酷折磨的日子。但他原本健康的身体被彻底摧垮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沈丁祥没有忘记周总理的嘱托,在造反派当家,他的组织结论还没做的情况下,就组织几个人开始研究反坦克导弹。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沈丁祥专案组的人去他家来向他道歉,他却给予他们最大的宽容。 沈丁祥及家人 沈丁祥夫妇从不宣扬自己的贡献、成绩,也从来不让其子女、亲戚“沾光”。他们兄妹三人没有一个靠父母的关系,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工作,开创自己的人生。沈小林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成为解放军的一名医生,沈白路北京政法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司法工作者,沈路平师范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李林一于2004年去世,沈丁祥于2009年去世,按照他们的遗愿,把骨灰撒到太行山黄崖洞,长眠在当年他们战斗、生活和贡献青春的地方。沈丁祥和夫人李林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兵工事业,在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二位老人及老一辈兵工创建者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沈路平 杨虎林)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