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工业档案馆馆长 刘左:人民兵工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下) |
||
|
||
抗日战争中的人民兵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根据中央指示,各抗日根据地分布在敌后因地制宜,从修械所开始建立起不同规模的兵工生产组织。陕甘宁、晋绥、太行、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东、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兴办了一批小型兵工厂,如黄崖洞兵工厂、茶坊兵工厂、柳铁兵工厂、山西省五台县跑泉村修械所等。除修复步枪、冲锋枪,还复装子弹、迫击炮弹和制造地雷、手榴弹、炸药等弹药。并且设计制造了小型迫击炮,第一支马步枪就是在这时诞生,有利地支援了抗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初,各抗日根据地拥有兵工厂130个,职工近20000人。在8年抗战中,生产手榴弹近450万枚,地雷20万个,子弹780万发,长短枪1.1万支,枪榴筒、掷弹筒6300具,各种口径迫击炮900余门,为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巩固革命根据,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的十分重要的贡献。 有一个反“扫荡”的战例,充分显示了人民兵工的威风。党史记载:1942年5月1日,日军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式”的大“扫荡”。面对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蚕食”,敌后军民展开了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各部队加强敌情侦查,及时掌握敌人动态,广泛进行政治动员,各兵工厂大量制造和储备手榴弹、地雷等战斗武器,从思想、物资等方面做好反“扫荡”的准备。华北敌后的广大群众。还就地取材。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地雷(如:石雷),展开灵活多样的地雷战。有时在村内外埋设地雷,炸得来犯之敌血肉横飞,使得其他敌人不敢贸然进村入户进行劫掠;有时把地雷埋到日军碉堡的旁边,炸得敌人心惊胆战,防不胜防。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共作战270余次,毙伤日、伪军1万余人。保存了主力和地方武装的大部,使日军消灭冀中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破灭。 兵工厂在抗日战争中冲破各种残酷“扫荡”和“蚕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大量生产武器、弹药的“战斗”,有利地支持、支援了抗日战争。还以武器创新制造,使抗日战争中的人民战争打出了地雷战等独具特色的战斗。狠狠地、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据统计:1945年初各根据地兵工部门共有大小兵工厂130个,职工近2万。八年抗战中,各战略区直属兵工厂生产手榴弹近450万枚,地雷20万个,子弹(主要复装)780万发,长短枪1万多支,枪榴弹、掷弹筒6300多具,各种口径迫击炮900余门。事实充分地呈现了人民兵工的威风,继承发扬和传承了人民兵工“把一切献给党”的优良传统。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兵工 1947年12月21日至1948年1月7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第一次华北兵工会议。会议确定了生产是工厂的唯一任务,其他任务都要服从于生产任务。工厂必须实行统一集中领导,实行厂长负责制。会议决定了1948年军火生产计划,会后在征求各野战军意见后,正式批复实施。会议还讨论了企业管理的一些法规制度。这次会议标志着解放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时兵器工业生产体系,是人民兵工发展的里程碑。 1948年12月13日至4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第二次全国兵工会议(又称:军工军械会议),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和中原解放区兵工部门的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参加了会议。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检查总结了第一次华北军工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和1948年军工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讨论了全国兵工部门的统一领导问题,制定了1949年兵工生产计划。 第二次兵工会议,为兵器工业迎接全国解放,向兵器工业现代化过渡,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从1931年10月中央军委官田兵工厂成立到1949年1月第二次全国兵工会议,18年的战争生产实践证明: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的条件、环境下,人民兵工跟党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践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听党指挥,把一切献给党,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走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适应武装斗争需要具有人民兵工特色的发展道路。创立了多样、灵活的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再现了人民兵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所塑造的红色基因,并使她融汇人民兵工机体,融入人民兵工血液。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