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文化 > 兵工史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杨楚泉:计算机网络不是让人们疏远 而是将世界更紧密地连在一起——记德国维纳·措恩教授如何帮助中国接入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03-01

  中国建设互联网的努力其实并不晚,但当时的国际环境面临诸多封锁和技术进口限制,发展互联网确实困难重重。1983年6月,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王运丰教授,结识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信息计算机中心主任维纳·措恩教授。而措恩教授正是德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者,也是德国坚定支持TCP/IP协议的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在王运丰教授和措恩教授通力合作之下,在中德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促使中国成功地接入了世界互联网。

  网间传输协议存在标准之争

  1985年措恩教授在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西门子分会的学术交流会上,已经把美国计算机网络看做是国际制式的唯一选择,这正是他对中国计算机网络指明的努力方向。方向明确以后,措恩教授与王运丰教授草拟了中德计算机网络合作协议的草稿,经反复酝酿成熟以后,于1986年12月,我和ICA的研究室主任史寿生同志一起访问了卡尔斯鲁厄大学,并与该大学副校长E·ACTHAUS正式签署了中德计算机网络合作协议书。

  1987年9月,在措恩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帮助下,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了一个电子邮件的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并通过德国面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7年11月9日,我受机电部委派,率代表团出席了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国际计算机联网讨论会。会后,大会执行主席和CSNET、BITNET的执行委员向中国代表团转交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ven wolff)签发的,对中国接入计算机科技网(CSNET)和美国大学网(BITNET)的认可性贺信。这封贺信打开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大门,它标志着美国对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政治上的认可。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就接到白宫的通知,宣布这个许可无效。这时,沃尔夫坚持的“互联网是开放的,应该排除政治因素影响”的原则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他采取了“不是事先申请许可,而是事后请求谅解”的办法,承担了这个责任。

  措恩教授的中国情怀

  措恩教授有着深深地中国情怀,他曾经对我们说:“计算机网络不是让人们疏远,而是将世界更紧密地连在一起”。

  1984年中期,措恩教授就意识到“我们应该立即把主要精力转向中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和措恩教授的名声也已成为与中国合作项目的助推器,就这样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了中国。

  措恩教授还积极为中德合作项目在德国筹措资金。1985年7月,措恩教授为了尽快启动中德合作项目,凭私人关系给当时的巴登佛腾堡州州长罗塔·施贝特(Lother Spath)写了一封私人信件,言辞恳切地介绍了中德计算机网络的深远意义。由于施贝特州长与中国关系密切并热心于高科技事业,同时是被措恩教授的诚意打动,这笔专款于1985年秋天就批下来了。

  措恩教授在诸多现实困难面前,耐心寻求合理解决途径。首要的困难是,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国家对华封锁和技术进口限制。第二个困难是信道问题,当时中国还没有数据网络,若利用国际卫星,费用昂贵。只好采用最简单的长话拨号连接,经多次试验,发现信道存在质量问题,差错率太高,未能成功。最后采用了兵器部已引进的国际联机检索的电检信道,又经申请扩展到德国的信道后才得以解决。

  措恩教授和他带领的科研小组与中国专家们把这些困难看成一个考验,在连续奋战又遭遇多种挫折面前,没有退缩,前进的信心和忍耐力反而变得无比强烈。经过多种方案的试验,最终找到了合理的方案。

  措恩教授和他的科研小组之所以能在西方国家对华封锁禁运的情况下,开展对华合作,这是基于他们对与中国合作的广阔前景的正确预见,也体现了他们对互联网开放性原则的赞许与尊重。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