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力资源 > 兵工英才

爱兵器自觉担当 苦耕耘主动引领

发布时间:2016-05-24

  “做这些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凳子、吃得了辛苦,但主要还是对兵器事业的爱。”对于自己这些年做的事情,王狂飙这么解释。自从1993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导弹制导专业硕士毕业以来,王狂飙在兵器行业已经奋斗了23个年头了,从2000年博士毕业进入兵器科学研究院从事重点项目系统工程管理算起,也有16个年头了。多年来,王狂飙在强军报国核心使命的感召下,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重点装备型号、外贸型号科研管理任务,战略规划与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技术合作任务,同时,他结合工作实际,主动跟踪、搜集、翻译、整理、分析世界先进兵器技术,自觉进行科学研究,为集团公司和军方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跟踪先进兵器技术,自觉服务技术推动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工作量很大,耗费时间很多。这些年来,王狂飙通过网络、原版防务技术出版物、参加防务技术展览和特殊渠道,搜集、整理、建立了拥有数千份英文原文论文、报告、技术手册,包括不少难得的国外一手资料的资料库。利用这些资料,先后为部队、国防科工局等领导机关,集团公司相关部门与厂所、兵科院各有关处室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与专项报告,总共超过150万字。2003年以来,王狂飙还先后独立编著、翻译了四本专业著作,近100万字。这些著作被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军事科学院以及国防工业系统有关机关、研究所收藏、利用,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推动作用。其中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在给《信息时代的精确打击——解读美军转型与制导兵器发展》一书的收藏证书中这样写道:“该书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本馆将永久收藏。”

  这些资料、报告和著作大部分都是王狂飙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完成的,是他凭着对兵器科技事业的一种热爱去做的,而这一做,就是近20年。王狂飙始终把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一项份内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断,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自觉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给集团公司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动地承担起战略引领与技术推动的责任。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参与兵器人才培养

  王狂飙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各军工系统和业内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沟通,扩大与提升制导兵器的学术影响与业内认同。2008年,王狂飙被中国宇航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聘为委员,并被国家核心科技期刊聘为光电制导专业审稿专家。

  2006年10月,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邀请王狂飙与多位著名院士、专家一起,为集团公司首届制导兵器技术领域科技带头人研讨班讲课。其为研讨班做的《美军转型与美军制导武器发展及关键技术》的专题讲座,受到了人力资源部领导和研讨班学员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赞扬。2012年10月,在集团公司首届“智能弹药”科学家论坛上,王狂飙所作的《智能化弹药技术的新发展》专题报告,获得大会主席杨绍卿院士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在战略发展部工作期间,在2011年、2013年《中国国防白皮书》发表后,王狂飙主动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并受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委托,先后为集团公司青干班2011年“铸剑班”与2013年“唯实班”做了《解读中国国防白皮书》专题讲座,受到广大学员的热烈欢迎。2011年以来,王狂飙先后在中国兵工学会火箭导弹专委会、中国指挥控制学会、兵器科学家论坛等专业年会上,围绕网络化弹药技术、导引头技术、高重频激光照射器技术、网络中心战、颠覆性技术等,进行了专题报告。

  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王狂飙连续四年受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委托,代表集团公司,为清华大学国防生做了《制导兵器与制导技术》的专题讲座,受到清华大学广大师生的欢迎,也扩大了制导兵器事业在清华大学的影响。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对外技术交流

  王狂飙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及工作经历,具有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语优势,在集团公司对外技术交流合作中,担当翻译,进行现场口译与相关技术文件的起草、翻译工作。2005年王狂飙在兵科院接受了集团公司下达的,对一份技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的紧急任务。要求在三天内对多达800多页的英文原文进行消化,做出相应的技术分析与评价。并且这份资料要求严格保密,不许带出保密室。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与良好的专业外语能力,王狂飙按期完成任务,形成了完整的分析报告,并着重指出了这份资料的技术细节、技术亮点以及需要特别学习借鉴的地方。还对如何利用这份宝贵的资料,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意见。2013年,王狂飙独立翻译了美国国防大学技术与国家安全政策中心完成的系列报告《再论项目研发后见之明——美国陆军重要武器系统研发中的关键技术事件》。集团公司曾毅副总经理亲笔作序,他指出“出于对技术信息的职业敏感,狂飙同志发现了该报告对于陆军武器系统研发的重要借鉴意义,相信该报告的出版一定会对从事陆军武器系统研发工作的同志们起到很好的借鉴与促进作用。”

  在采访中,记者再次追问王狂飙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王狂飙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08年10月,王狂飙请我国两代反坦克导弹总设计师、集团公司王兴治院士为他的新著《信息时代的精确打击——解读美军转型与制导兵器发展》做序,12月底,王狂飙在靶场带队进行试验,而王兴治院士为另一个项目的试验也来到了靶场。就是在茫茫的戈壁滩试验场上,王院士将序言交给了王狂飙。后来,王狂飙在这本书的致谢中写道:“在黄沙漫漫的腾格里沙漠、寒风凛冽的戈壁滩,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地,都留下了王院士忘我工作的身影。本书的编写与出版,也正是在王院士这种“把一切献给党”的老兵工精神的感召下完成的。”

  王狂飙始终坚信“身教胜于言传!这正是是兵工文化的力量所在”。(石燕)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弘扬兵工精神 传承惠安文化——北化集团惠安公司企业文化成果展成功举办
党旗耀长空——北化集团银光公司党建工作纪实
强军首责勇担当——阅兵前夕 兵器一院保障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集团公司以“尊崇党章 贯彻准则和条例”为主题开展宣教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