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责任与创新 > 管理创新 > 班组建设

点滴付出展风采 岗位建功创一流——记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青年文明号”晋西集团河北二机精锻厂技术组

发布时间:2016-06-06

  在2015年9月中国锻协举办的国际金属成型展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二机精锻厂生产的钟形壳热锻件从300多家展商的参展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锻件优质奖;2014年、2015年,精锻厂连续两年获得供应商最佳质量改进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精锻厂技术组员工们的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和辛勤付出。日前,精锻厂技术组被授予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这是对该班组的充分肯定和最好奖励。

  研发新产品 技术作保障

  精锻厂技术组现有员工7人,其中,80后2人、90后4人,这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承担着精锻厂新产品开发、技术改进的重任。有人说,8090后富有激情、敢想敢做、勇于接受挑战,技术组的年轻人把这些优良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5年,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精锻厂着手研发温锻件产品,技术组主要承担了热锻技术工艺的研究。新开发的温锻件精锻沟产品较现有产品精度高,公差为±0.07mm,且加工工艺复杂,尺寸不好控制,内腔只有0.2mm的磨削量。面对全新的考验,技术组全体人员合力攻坚,反复摸索试验,在新产品试制、工艺改进现场都留下了他们不懈努力的身影。试制过程中,技术组刘子厚坚持深入一线跟踪试验,掌握第一手的试验数据;加班到晚上一、两点是技术组员工们在试制期间的常态,最长的一次,为进行效果跟踪,技术组王明从前一天早八点一直盯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为后续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经过努力,最终产品试制成功,并通过了客户的装配验收。

  继精锻沟产品研发成功后,技术组的员工们又投入到滑套的开发中。滑套的精度要求比精锻沟更高,内腔尺寸公差只有0.05mm,锻造完后不用机加工,直接使用。有了前期精锻沟的试制经验,滑套的模具设计和试制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技术组的员工们从中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也收获着创新的成果。

  这两个新产品的开发,丰富了精锻厂的产品种类,提升了精锻厂的市场竞争力,也使该厂的总体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精锻厂生产的产品,模具占到其成本大部分,降低模具成本是技术组的重要课题。技术组刘子厚提出改进模具结构,将模具的上模由原来的整体式结构改为分体式,经过实施,模具重量由24kg减少为8kg,由生产2000件产品提高到5000件,装配方式由热装改为冷装,既节省了模具原材料和加工成本,也节约电能,每年可节约30万元以上。

  精锻厂原有台车炉需要人工装炉、卸炉,工人劳动强度大,每次还要升温、降温,能源消耗严重,产量也低,3台设备每天生产3200件。为节能降耗、提高效率,技术组王明提出用网带炉代替台车式电阻炉正火方式,工厂积极采纳,购进网带炉用于汽车锻件的正火。现在一台网带炉每天就可以生产6000多件,保证了产品的正常交付,而且不需要反复升温降温,大大节约了能源。

  精锻厂原下料工艺为棒料剪下料,由于设备精度问题,产品公差在40-50g,为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下料精度,工厂将下料设备由棒料剪改为了圆盘锯,下料精度在5g左右。在此基础上,技术组邵益刚提出产品“瘦身”项目,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对已有产品进行“瘦身”——减少材料用量,缩小公差范围。通过技术组的积极实施,以每件产品原材料降低10g、年产量170万件计算,可节约材料17吨,每年仅材料费就可节约6.4万元左右。

  有人说,8090后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但在技术组这群年轻人这里并不适用,他们干起活来可是任劳任怨。

  2015年,精锻厂对模具库进行彻底整理,那段时间里,技术组刘子厚、翟旭、黄拓深入一线,每天一上班就埋头苦干,一干就是一天。精锻厂模具以锻模为主,体积大、重量大,平均重量在二三十公斤,为彻底对模具进行梳理,所有模具都需要再次确认,每一件模具都要做好标识,放到指定位置,这就需要反复挪动、搬运,而搬运方式以人工搬运为主。虽然他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可一天下来,也都累得直不起腰,但他们毫无怨言,累了稍稍休息一下,就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技术组的齐心协作下,清理确认模具五百多套,模具上架四百多套,搬运重量达七、八吨,原来计划一个月的工作量,半个月就提前完工了。

  点滴付出展风采,岗位建功创一流。精锻厂技术组的年轻人们用聪明智慧和辛勤付出为他们的小集体争得了荣誉,更为企业大集体争得了效益,在推动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征程中一路向前。(袁丽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