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源于责任 敬业源于爱岗——记晋西集团劳动模范李树萍 |
||
|
||
“工作多干、困难多上、任务多完”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晋西集团专用分公司铆一车间主任李树萍多年来的工作宗旨。作为车间主任,他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急难任务冲在前,为分公司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铁路行业的深度整合和铁路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铁路产品任务也由原来的单一化、大批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为了适应新形势,确保任务按时完成,李树萍和他所在的铆一车间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生产中快速换产,确保任务按时完成。 在石砟漏斗车和NX70A型平板车生产期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实际情况,李树萍对任务节点和人员设置进行了科学分析,本着“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的原则,对现有生产人员进行了岗位调整,重新安排班次,科学合理组织,使各项生产井然有序。作为车间主任,他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实现了日产10辆份的目标,确保了整体生产进度。 在完成阳曲县除尘系统电弧炉顶罩现场吊装、焊接、固定任务时,车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个电弧炉顶罩10米见方、4米多高,而工房吊装口与电弧炉顶罩的间隙却只有90毫米,要在这么小的间隙范围内把大体积的电弧炉顶罩一次性放进去,稍有偏差就可能致使产品变形、工房顶破损,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个难题,李树萍觉得,只有打破常规,才能找出突破。经过实地勘察、反复研究,他将现行的安装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原有搭建平台起吊的方案调整为吊钩、钢丝绳直接吊装,并通过投影的方法确定电弧炉顶罩的安装垂直点。同时,为了避免吊装过程中出现摇摆、转向,他提出在罩底各方向拉出绳索进行固定,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最优的吊装方法。 吊装当天,随着吊车吊钩通过吊装孔伸入,将电弧炉顶罩用钢丝绳缓缓吊起,起吊、调整、成功,胜利的欢呼声在工房内响起,此时李树萍一直悬着的心才落了地。22米高空作业、大体积、精度高,一项项数据创下了分公司的生产新记录。工作多年,李树萍完成了一项项艰巨的任务,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他“拼命三郎”般的奉献和钻研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产车间是企业的大动脉,产品质量、生产效益、成本损耗和员工士气都源于车间管理,车间主任的管理水平、督导技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绩效。李树萍深知其中的道理,担任车间主任以来,他不断学习管理知识,灵活运用各种科学管理手段进行日常管理,使车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近年来,任务的不均衡和“多品种、小批量、快速换产”的模式给生产组织带来很大难度。李树萍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入手,在提升员工铆焊技术的同时,还组织参加分公司举办的机械制图等培训,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型技能人员。 车间的管理不仅体现在生产任务的完成上,还体现在产品质量、现场管理、安全环保、设备管理等基础管理上。每天的上岗会,李树萍都会给员工讲安全、讲质量,强化员工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班前宣讲、班中督导检查,对于做得不好的,班后还要进行批评教育。在现场管理方面,李树萍借鉴轮轴车间经典管理模式,将车间范围内的卫生区域、设备设施分解到班组、个人,使人人都有一块地、一扇窗户、一台设备。在这片区域里,大到产品摆放,小到窗台、暖气片的清洁,都有具体的责任人。明确的分工,加之严格的监督执行,使得车间现场环境大大改善。 随着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的推行,铆一车间也开展了划小核算单元工作。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李树萍开始研究相关理论知识,通过上网、看书学习,并与车间的班长、组员共同研究、分析、探讨,摸索出了一套划小核算单元的思路。 由于分公司产品多元化,常常是多个产品、项目同时推进,要使用的生产材料种类多、数量大,李树萍就将“消除浪费、降低成本、精益求精、创新管理”的精益理念贯穿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他积极与技术人员、采购人员沟通,明晰编制材料计划,根据市场板材规格,对所用板料和型料的尺寸进行精确计算,并按照材料计划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做到物尽其用,将材料利用最大化;在下料时,他进行整合排料,在保证工艺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缩小下料余量,提高材料利用率。此外,他加强剩余材料的管理,对剩余材料分品种、分材质标识清楚、统一管理,方便下个项目使用。正是这一点一滴的“抠”,为分公司节约了大量材料费用。 奉献源于责任,敬业源于爱岗。李树萍对工作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对员工威严中透着和善;对生产任务一丝不苟。他始终保持着执着的热情,带领铆一车间员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严峰)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