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工业档案馆馆长 刘左:抗日战争中的人民兵工(下) |
||
|
||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根据中央指示,各抗日根据地分布在敌后因地制宜,从修械所开始建立起不同规模的兵工生产组织。陕甘宁、晋绥、太行、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东、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兴办了一批小型兵工厂,如黄崖洞兵工厂、茶坊兵工厂、柳铁兵工厂、山西省五台县跑泉村修械所等。除修复步枪、冲锋枪,还复装子弹、迫击炮弹和制造地雷、手榴弹、炸药等弹药。并且设计制造了小型迫击炮,第一支马步枪就是在这时诞生,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初,各抗日根据地拥有兵工厂130个,职工近20000人。在8年抗战中,生产手榴弹近450万枚,地雷20万个,子弹780万发,长短枪1.1万支,枪榴筒、掷弹筒6300具,各种口径迫击炮900余门,为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巩固革命根据,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的十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爱国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奔赴各抗日根据地,其中不少加入了人民兵工的行列。绝大部分都担任了行政或技术领导,大大地提高了各兵工厂的队伍素质和技术水平,使人民兵工从以修配武器为主进入到修配和制造相结合的新阶段。 史料记载,有一个反“扫荡”的战例,充分显示了人民兵工的威风。1942年5月1日,日军出动5万余人,700余辆汽车和大量坦克、飞机,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式”的大“扫荡”。日军在占领区筑碉堡1753个,修铁路、公路8300多千米,挖封锁沟、筑封锁墙4186千米,把冀中抗日根据地分割成2670个小块,日军这次大规模“扫荡”给冀中抗日部队、地方部队和人民群众造成惨重伤亡。 面对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蚕食”,敌后军民展开了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各部队加强敌情侦查,及时掌握敌人动态,广泛进行政治动员,各兵工厂大量制造和储备手榴弹、地雷等战斗武器,从思想、物资等方面做好反“扫荡”的准备。华北敌后的广大群众,还就地取材,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地雷(如:石雷),展开灵活多样的地雷战。有时在村内外埋设地雷,炸得来犯之敌血肉横飞,使得其他敌人不敢贸然进村入户进行劫掠;有时把地雷埋到日军碉堡的旁边,炸得敌人心惊胆战,防不胜防。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共作战270余次,毙伤日、伪军1万余人,保存了主力和地方武装的大部,使日军消灭冀中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破灭。 兵工厂在抗日战争中冲破各种残酷“扫荡”和“蚕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大量生产武器、弹药的“战斗”,有力地支持、支援了抗日战争。还以武器创新制造,使抗日战争中的人民战争打出了地雷战等独具特色的战斗,狠狠地、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充分地呈现了人民兵工的威风,继承发扬和传承了人民兵工“把一切献给党”的优良传统。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