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文化 > 兵工史

毕生献兵工 魂归黄崖洞——追忆晋东公司首任厂长沈丁祥及其夫人李林一

发布时间:2016-07-22

  沈丁祥,1917年出生于江苏启东县,1936年6月由中共上海党组织派往延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红军兵工厂、延安摩托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工作。1940年初调八路军军工部参加黄崖洞兵工厂建设,1948年任炸弹总厂(兵工十一厂)厂长兼拉火管厂厂长,同年10月调山西阳泉任兵工六厂即晋东化工厂(特能集团晋东公司前身)厂长,是该厂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沈丁祥是1936年经上海地下党组织派遣,在张学良部队的护送下,到延安参加陕北工农红军的老干部。其夫人李林一于1938年从河南温县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组织分配到太行山八路军军工部工作。他们就在太行山的抗战岁月里相识相恋,成为革命伴侣,从参加黄崖洞兵工厂建设起,从黎城到阳泉、长治,从长治到北京、重庆,再返回北京过程中,以建设兵工为主线历经辗转,参与创建了多座兵工厂,研制了多种武器弹药,把自己青春智慧和毕生心血献给了党的兵工事业。


沈丁祥和李林一在延安抗大时的留影


1963年张学良派军车护送到延安的照片(车上最右是沈丁祥)

  艰苦卓绝建兵工

  从1940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沈丁祥一直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所属的兵工厂工作,在原刘鼎部长的领导下参加黄崖洞兵工厂筹建。1940年初,他接受军工部的委派,带了几十名工人,从延安来到黄崖洞。他们先到黎城,然后翻山越岭把机器设备运到黄崖洞。为了避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以便顺利越过日军的封锁线,多数时间都是白天隐蔽蛰伏,夜里行动。有一次翻越一座大山时,一匹托运机器设备的牲口滑落到山涧里,摔得粉身碎骨,幸好牵牲口的工人被树枝挂着,才保住了性命。1940年8月,军工部令沈丁祥任子弹厂厂长,那时八路军除了与敌人作战的缴获外,武器弹药的主要生产基地就是太行山八路军兵工厂。当时没有生产子弹的原材料,他们就到老乡那里收集铜元,太行山根据地的老乡们纷纷把家里的铜制品捐给他们用来生产子弹。他们还想到了拆敌人铺设的铁轨用作生产子弹的原材料。前线八路军也把清扫战场收集的子弹壳和拆下的钢轨送到兵工厂。老乡去捡拾战场上留下的子弹壳,拿回来经改造再装上火药制造子弹,上万发的子弹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而设计和测量只有一把千分尺和一把游标卡尺。


沈丁祥用过的工具

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由于经常进行实弹试射检验,沈丁祥总是亲自参加危险性较大的工作。有一次试射时发生了枪管爆裂,他的一只手掌被炸得血肉模糊,留下了手指不能弯曲的终身残疾。还有一次试射牺牲了一名同志。为此,他还向组织上请求处分。解放后,有一位脸部被毁容的老同志来看望沈丁祥,这也是在太行兵工厂炸药爆炸造成的。还有多少无名英雄在八路军军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40年10月下旬,日军在百团大战中遭到重大伤亡后,向我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大扫荡”,把摧毁我兵工厂作为重点目标。军工部获得情报后,命令子弹厂坚壁清野,立即疏散。沈丁祥对全厂职工进行了总动员,并制定了撤退的具体方案,采取按股行动的方式,拆下所有机器,分散埋在庙后山沟里。同时指定一批同志在指定的一段河滩里负责把库存的旧弹壳、铜元等生产原料各找地点分散埋藏,做好伪装标记,还将职工组织起自卫队,与军工部一起连夜撤退,上了左会山,攀山越岭,翻过十八盘,沿岭向南绕出敌人包围圈,到武乡县韩北一带隐蔽待命。由于坚壁清野及时和迅速撤离,除了作为厂房的关帝庙被“扫荡”日军烧毁外,机器、材料、人员均未受到损失,保存了实力,取得了反扫荡的巨大胜利,受到八路军军工部的表彰。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仅仅过了两个月以后,子弹厂又在黎城县西山沟的一座小庙里开工生产了。为了适应战时形势的需要,他把紧口、车底、切口等笨重机器,改制成专用小机器,辅之以专用工具、模具,这样既能携带轻便,又能便于坚壁清野和恢复生产。同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大量生产半成品,做到既有利于坚壁清野,又有利于及时加工成成品。为了支持敌后武工队的活动,根据军工部指示,子弹厂针对武工队在敌占区活动,急需短枪的实际需要,研制并生产出一批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只能单发射击的特制手枪,很受武工队的欢迎,最后生产了一千多把小手枪交给了武工队。

  随着抗日战争节节胜利,根据地迅速扩大,八路军从游击战转为大兵团运动战,子弹消耗量大大增加,复装子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军作战需要。1945年初,军工部便决定子弹厂搬迁到黎城县彭庄村扩建。在生产过程中,工厂制作压碾机,保证了铜片的压延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自制弹壳投入批量生产。接着又研制了一套冲模设备,在反复实践中掌握了操作规律,提高了子弹的质量。有一次,他们从战场上收集来的子弹壳中发现,美造子弹壳没有整体结构的底火台,也没有两个小孔,中间只有一个大火孔,大火孔上放着一个活动火台。经仔细研究认为,它的制作工艺科学,制作方法简单,于是就借鉴了敌人的做法,用60丝厚的铜皮,冲成3孔圆片,再放到成型模上一压即成。经试射,性能良好。从此,就按照这种办法生产子弹。下赤峪、西山沟、看后、南就水、南井沟、西安村子弹厂在抗战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共复装子弹237余万发。沈丁祥和他的战友们,以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攻坚克难铸利剑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除了在战场上缴获国民党的轻重武器和装备外,急需近距离作战的手榴弹,沈丁祥带领兵工技能骨干,想方设法自己研制和生产了几百万发的各式手榴弹、手雷,支援前线。战士们普遍反映,咱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好使,弹片多,杀伤力大。解放军用太行山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和手雷,有力的打击了敌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手榴弹照片

  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我党收编了大量国民党的兵工厂。沈丁祥不仅完成了对国民党兵工厂的改造和改编,且还生产了几百万发的手榴弹,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对太行军工生产做了评价,他说:“大规模的战争首先不能离开兵工生产,武器主要是敌人输送给我们的,但弹药还需要我们自己补充。我们已能生产出几千万的手榴弹几百万的迫炮弹,几十万的山野炮弹,我们的手榴弹,山野炮弹和炸药的生产数已超过了国民党反动派”。可以看出,子弹和弹药的生产在取得战争胜利中的重要地位。

  沈丁祥还提到,如何将黑火药为炸药的低能手榴弹改造生产为用硝化甘油为炸药的高能手榴弹,他们做了很多尝试,甚至用尿来蘸火都试过。沈丁祥的夫人李林一当时就负责这批引线和雷管的保管,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工作。当时大批雷管就存放在窑洞里的大土炕里面,存放在大庙里。她作为保管员兼出纳保护了解放战争时期兵工厂生产的大批雷管,几年下来没有发生过一枚雷管的丢失,也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


在太行山八路军军工部合影


黄崖洞雕塑

  随后,沈丁祥赴重庆任高炮厂厂长,正值抗美援朝期间,战场上美方坦克嚣张至极,给我志愿军造成极大威胁,伤亡惨重。为了对付敌人的坦克,沈丁祥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负责研制和设计打击敌坦克的武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我们就凭着国民党丢下的唯一一根57毫米无后座力炮筒,进行了全武器系统设计研制。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仅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研制生产了300门炮和2万多发炮弹,并且派技术工人赶赴朝鲜战场在极短时间内教会志愿军战士使用。后来这些大炮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力摧毁敌人的坦克,减少了志愿军的伤亡,受到军委和兵器工业部的嘉奖。”

  1969年中苏出现分歧,珍宝岛局势紧张,苏联大量坦克在珍宝岛一侧集结,对我解放军造成威胁。周总理下达了生产反坦克导弹的指示。沈丁祥凭着一枚苏联时期留下的反坦克导弹,(赛克弹)组织力量研究,经历三年的时间,搞出了红箭七三导弹。当时沈丁祥身体很不好,但他从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带着技术骨干去东北XX厂,去南京XX厂,西安XX厂时,山西XX厂……不顾严寒和酷暑,深入工厂第一线,不分白天和黑夜,跟大家一起研究。沈丁祥亲笔写到:“在部里主管导弹项目期间,在上级和部门的领导下,我主抓技术行政工作,组织仿制我国第一代具有世界水平反坦克导弹,名为红箭七三xx的工作。我们共用了五年多的时间,仿制试制了全武器定型,并同时组建了四个地区四套全武器系统的生产厂,每套厂能年产2万多发的规模。在1978年定型同时,随即进行批量生产,装备了部队,增强了战斗力,受到了部队和上级的嘉奖。”这个产品的仿研制成功对我们国家发展反坦克导弹事业意义巨大。……沈丁祥所以这样做,拼了老命也要和兵总的同事们把反坦克导弹搞上去的原因,就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兵工老战士,他心里挂念着总理的托付。

  高风亮节显忠魂

  沈丁祥及其夫人李林一的三个子女,长子沈小林,次子沈白路,女儿沈路平。沈小林是在山西黎城黄崖洞山林里出生的,当年是由父母的战友们在山林里轮流抱着长大的,所以叫“小林”。沈白路1946年出生在山西阳泉,条件比在黄崖洞的山林里要好多了,可以在白天外出走路了,所以叫“白路。”在晋东化工厂时虽然条件好了很多,但前方急需要大量弹药,因此军工生产任务更加繁重。这时夫妻二人根本忙得无暇照顾刚出生的孩子,于是就把沈白路送到老乡家寄养。沈路平是1948年出生的,这时父母调到了山西长治的兵工厂,条件更好一些了,所以起名叫“路平”。


沈丁祥一家人合影

  沈丁祥夫妇从不宣扬自己的贡献、成绩,也从来不让其子女、亲戚“沾光”。他们兄妹三人没有一个靠父母的关系,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工作,开创自己的人生。沈小林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成为解放军的一名医生,沈白路北京政法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司法工作者,沈路平师范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李林一于2004年去世,沈丁祥于2009年去世,按照他们的遗愿,把骨灰撒到太行山黄崖洞,长眠在当年他们战斗、生活和贡献青春的地方。沈丁祥和夫人李林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兵工事业,在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二位老人及老一辈兵工创建者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沈路平撰写 杨虎林整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