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力资源 > 人才资讯

毫厘之间见功夫——记晋西集团钻孔钳工刘卫国

发布时间:2016-09-12

  “钳工工作的精细度是用头发丝的直径来衡量的,一点儿也容不得差错!”已在钻孔攻丝钳工岗位上坚守了十余年的刘卫国,能够将钻孔公差控制在5丝以内,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且产品合格率达到99%,技艺令人称道。然而这种毫厘之间的精密作业,全凭手工完成。

  谈起刘卫国高超的钻孔技术,他淡淡说道,“无他,但手熟而”,但这手熟的背后,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汗流浃背的练习,付出了多少年腰酸背疼的代价。

  刚参加工作时,刘卫国在一家小厂子里当模具钳工,什么活都干,划线、钻孔、总装、研磨……这些基本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长进。从给师傅打下手,到独立承担难度较大的生产任务,他一步步的成长。那段日子,虽然又苦又累,但磨练了他的意志,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刘卫国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精密机加分厂的一名钻孔钳工。前辈们说:“车工怕车杆儿,钳工怕打眼儿”,刘卫国不信这个邪,憋着一股劲儿,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真正的好工匠。他从基础做起,向“专”字看齐,向“精”字发展,苦练加巧练,不断追求“毫厘”之间的学问,练就了一身绝活。入职十几年来,经他手加工的零件一次交验合格,几乎没有产生过废品。

  如果说提高技术有捷径,那么这条捷径就是苦心磨砺。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刘卫国始终保持着起早贪黑的作息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车间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有一年分厂接到一批产品的生产任务,需要在每个产品的上部钻12个M10的盲孔,因工艺技术要求不能使用车床加工,只能纯手工钻孔攻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卫国说:“一干就是一整天,累的腰都直不起来,缓一会儿,还得接着干下去。”他坦言,当时都想打退堂鼓了,但是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为了产品能够顺利交验,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样一干就是好几个月,产品终于顺利交付,他的手工钻孔攻丝水平也获得了提升。

  在工作中,刘卫国像一枚钉子,善挤善钻,不断积累经验,学习研究新的方法,努力提升技术水平。

  近年来,随着公司产品的换代升级,钻孔攻丝的产品越来越多,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每接到一种新产品,刘卫国都会认真消化图纸,制定加工方案,制作专用工具工装,确保产品质量。

  某产品尾翼由原来的弧形尾翼变成了直尾翼,尾翼架翼轴座也由原来的焊接加工变成整体钻孔加工。面对新工艺,刘卫国仔细研究,发现最大难点在给三个支耳的两头进行倒角的工序,因为尾翼本身与支耳存在位置干涉,即便是使用定制加长的倒角钻头,也无法完成倒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卫国冥思苦想,主动和技术人员沟通,研究加工方案。最终制作了一套组合工装,将螺钉的帽儿和倒角钻焊接在一起,做成一套丁字形的长杆,解决了该产品钻孔倒角问题。

  2015年,分厂接到一批二级民品零部件的订单,这种零部件的材料为耐热不锈钢,机械加工性能不好,特别是有两个直径为φ1.2,孔深为20毫米的斜孔,刚开始试制时利用立式加工中心进行加工,但是始终不能满足工艺要求,这一难题成为分厂承担该订单的“拦路虎”,分厂又找到专业单位重新磨了钻头,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这时,有人想起了刘卫国,“可以让他来试试……”刘卫国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斜孔的加工任务,由于找不到合适锥度的钻头,他就利用模型演算,确定了钻头的长度和锥度,一次次的试磨,终于磨出了合适的钻头,他又将传统的钻床加工改为电火花加工,解决了材料的硬度问题,钻出的孔满足了技术指标要求,成功的完成了该产品订单。

  聊起这些年的从业感受,刘卫国说:“耐心、细心,是成为一名现代工匠必备的两点。”特别是某产品零件,加工难度很大,不仅需要很高的技能水平,耐心和细心更是必不可少的,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丝锥断裂或者螺纹错乱,导致产品报废。必须静下心来,全身心沉浸到这项工作中,才能有所收获。

  来到晋西集团十二年,刘卫国只干了一件事,为了干好这件事,他不断钻研,精益求精。“技艺,无止境”,刘卫国以他对事业的无比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传承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高洁)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完成六个建立 坚持六个做到 迈向六个实现 银光聚银公司加强支部建设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奋斗进取正当时 党建工作新成效推动公司新发展——北化集团山西北方兴安公司召开2018年度党的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
改进工作作风 弘扬奋斗精神——江麓集团组织一季度第二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第一时间 第一责任 第一反应——北化集团学习贯彻集团公司2018年度党的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