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沟——永恒的兵工记忆 |
||
|
||
打开中国地图,新疆乌鲁木齐往南280公里的南天山之中,是一条弯曲的山沟,叫做阿拉沟。这里,承载着神圣的使命,流淌着新中国“三线”建设的激情与豪迈。如今,从这里走出来的兵工人如凤凰涅槃,走向新的时代…… 神圣的使命,建设新疆“军工城” 时间的年轮拨转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发生分歧,严重威胁西北边陲的安全,加快三线建设速度、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成为当务之急。中央“69.11”会议决定,在新疆紧急抢建“一套三厂”(星火、燎原、曙光),直属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管理。同时建设的还有两个新疆地方军工,以及配套企业的电厂、医院等社会服务单位。 1969年,当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刘发秀同志带领相关人员进驻阿拉沟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大手一挥,“就是这里了!”于是,新疆“军工城”诞生的位置已定,原本只有15户居民、沉寂荒凉的阿拉沟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建设者! 随后,内地的一些老军工企业,纷纷把自己的精兵强将、优秀人才选派支援新疆;全国各大军工院校的学子,争先恐后奔赴边疆;刚刚脱下军装的复转军人,广阔天地走出的知识青年,精挑细选的本地徒工……一批一批开进了阿拉沟。 隆冬季节,寒风刺骨,却挡不住建设者的热情。没有宿舍,住地窝子;没有电,点煤油灯;吃饭没有食堂,围块石头当餐桌。修路、搭桥、建厂……专门成立的军区独立汽车营,负责原材料及生活材料设备的运输,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青色砾石滩上,老式的解放牌卡车,像负重的老牛费力地行使,像醉汉在搓板上跳舞。机加车间的设备安装没有吊车,他们就用撬杠撬,绳子拉……硬是把一个个庞然大物从几十米,上百米的地方拖进车间…… 就这样,三线建设者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阿拉沟里建成了69式40毫米火箭筒、弹、引信配套兵工厂,从阿拉沟口往西,依次为东风、胜利、星火、燎原、曙光厂(建成后并入燎原厂)。从建厂到80年代初期,昔日的荒山僻壤,已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鸟语花香,绿树成荫…… 艰难的转折,走出去开辟新天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军品任务逐年减少直至断炊,面临着“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历史考题。但因孤居深山,远离市场,很难与同类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企业日渐陷入严重亏损的局面。同时,企业所在地处于天山地震断裂带之中,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也危及着职工生命财产安全。1996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毁了沿山修建的301省道,阿拉沟几乎夷为平地,振兴阿拉沟、振兴企业的希望彻底幻灭。 要发展,必须走出深山!根据国家“三线”企业调迁计划,决策层作出了阿拉沟企业“搬迁出沟,摆脱困境,易地建设,寻求发展”的历史性决定。数万兵工人开始了“搬迁出山”的艰难旅程。经过多方考察,再三权衡并报请国务院同意后,星火、燎原两厂整体合并,迁离新疆,向山东泰安进发。 故土难离、亲人难舍。从新疆搬到内地,4000多公里的路程,选址征地、规划建设,企业注册、设备搬迁、人员迁移、各种社会关系的转接,职工子女入托、上学问题,以及新疆老厂人员的安置、厂房设施的处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千头万绪。负责建设搬迁工作的相关领导和业务人员奔波于山东与新疆之间,夜以继日、呕心沥血,为企业内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历时三年,耗资两个亿,星火、燎原终于来到了山东泰安,合并建成后,更名为北方机电总厂,开启了企业发展的新征程。 天高海阔,有梦就有未来 由星火与燎原合并组建的北方机电总厂,遵循“边建设、边搬迁”的原则,大部分人员2000年4月底完成迁移,合并搬迁项目2002年9月顺利通过原国家计委的竣工验收。 搬迁之后,企业对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2006年6月,企业改制为山东北方机电有限公司,规范了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2009年,按照兵器工业集团结构调整重组安排,公司并入山东工业集团,融入中国兵器现代化发展的大战略、大洪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了兵工建设的艰辛与辉煌,经历了结构调整的痛苦与磨砺、经历了割舍亲人与故土的疼痛与感伤,阿拉沟的兵工人走出来了!他们结识了新朋友,开发了新产品,犹如凤凰涅槃,再次扬起理想的风帆! 再回阿拉沟,与满目凄凉的一堆堆瓦砾呈明显对比的,是生机盎然的沼泽地小树林。树木伟岸茂密,生机勃勃;沼泽地郁郁葱葱,姹紫嫣红。这何尝不是阿拉沟兵工人的写照呢?历经苦难,依然顽强;忠诚奉献,生机勃发!(解义超)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