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湖南工人报》:用“奋斗”积分筑梦

发布时间:2018-06-19

  “作为一名一线工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发明梦’,我觉得是幸福的。”

  回想起3年前获得第三届湖南省职工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时的感受,廖正钢依旧难掩心中的激动和喜悦。廖正钢是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特电事业部风电车间机修钳工,像他一样扎根生产一线,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把生产一线当做自己的创新阵地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连缀成了全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满天繁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线职工群众的“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征途上生根、开花、结果……

  工人师傅当上“技术顾问”

  进入湘电集团20多年间,廖正钢先后在喷塑班、刨工班、车工班、钳工班、龙门铣工班等多个班组历练过,干过10多个工种的活。因为肯吃苦、爱琢磨、动手能力强,加上前后设计制作了大大小小各类工装模具80多台(套)而“名声在外”,他一直是车间班组之间的非常“抢手”的工人师傅。

  “这些小改小革,让我收获了广泛赞许的同时,也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创新奖项,更坚定了我发明创造的信念。”廖正钢告诉记者,集团公司工会也格外厚爱他这位老会员,把他聘请到集团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心,让他当上了每逢攻坚克难都要打头阵的“技术顾问”。

  2016年,廖正钢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开发的“大型风力发电机成套生产线研发及应用”项目,在人员缩减20%的情况下,产能从原来的1200台每年提高到4000台每年,产品一次送试合格率达98%以上。“工会看人很准!”针对这一重大成果,廖正钢的工友们如此评价。

  来自生产一线的小小“金点子”貌不惊人,却可以汇聚成让人难以预料的巨大能量。

  在中国兵器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个由女职工组成的特种车辆事业部电器布线班,技师胡玉珍虽然年纪轻轻,却是班组里人人称赞的技术娴熟的“老师傅”。她提出的“增加仪表板线缆固定挂钩”等方案,有效解决了车辆仪表板电缆在动态过程中无法固定、易松动的难题,确保了车辆在行车过程中电缆不易磨损,有效降低了故障发生概率。

  由布线班女工经手的产品在国庆阅兵时驶过天安门,在俄罗斯国际军事比武中驰骋争霸,在国内外军事演习中冲锋陷阵……胡玉珍说:“没有工会搭建的职工技术创新这个平台,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能够强烈感受到的骄傲与自豪。”

  “洪荒之力”源于“爱琢磨”

  “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会有作为!”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工会与工人、工厂牢牢抱成团,众人划桨朝着共同的愿景“开动大帆船”。华菱湘钢动力厂厂长阳建辉告诉记者,在集团工会的指导和关注下,2014年,动力厂推出“创建奋斗者之家,提升全员绩效”活动,通过储蓄“奋斗”积分,将评先评优更多地向一线普通员工倾斜。这让不少员工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活动的工作热情高涨,形成了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的格局。

  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中国兵器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我有梦想、我有创新、我有建议、我有绝活”为主题的职工创新大赛,赢得了企业党政和职工群众的纷纷点赞,“节能降耗优胜车间”竞赛、“十佳创新增效优胜班组”、职工“金点子”献计献策征集等一系列活动,在各二级公司、在各车间班组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爱琢磨、省开支”成为一线职工的工作常态,一批在制造工艺、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激情演绎了一曲创新时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湖南金为型材公司工会主席邓燕军介绍,公司工会2012年成立后,在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依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实现了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双向合作”。目前,该公司已成功申报专利535项,包括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等506项,平均每年产生专利76项。

  “公司每年都会定期对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进行系统培训,通过提升职工素质促进企业创新活力。工会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组织职工开展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议征集等活动,掀起了全员创新热潮。”邓燕军说,职工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效益增长的重要一极。

  劳模工匠引领“智慧营”

  善于创新才能进步,拥抱梦想就有未来。“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劳模、工匠的传帮带作用,引领着普通劳动者为实现自己的“创新梦”“发明梦”“工匠梦”而不懈奋斗。

  “搞技术创新不只是工程师的事儿。”省劳模任六波是巴陵石化环氧树脂事业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坦言,当前国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既是一支重要力量,又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以环氧树脂事业部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首批“湖南省示范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例,任六波介绍,参加这个工作室的20多人都是来自科研开发和生产一线的技师。工作室集结的这一批“草根专家”,成为了企业技术攻关“先锋队”。很多进入工作室的年轻人都在交流分享、共同攻坚中尝到了甜头,他们发挥榜样力量,激励和带动职工爱岗敬业,解决企业生产、产品应用过程中难题,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金点子”不断冒出的“智慧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湘电集团电机事业部中型试验站2012年创建的“罗卫平创新工作室”,通过设立试验小组、金工检验小组、嵌线检验小组、总装检验小组等4个攻关小组,为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平台。罗卫平主持研发的利用聚氨酯材料制作的“小锤项目”,获得了集团公司职工创新成果奖,有效为企业降低加工成本。同时,由罗卫平牵头的另外一项创造发明“一种钢度检测装置”也成功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仅仅创立才两年多,“罗卫平创新工作室”就提出60项合理化建议,创造价值15万元。

  ——湖南兵器资江机器有限公司,还有一个成立于2011年5月的“文力创新工作室”。当时,12名工作室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其中还有两人是“90后”。这个在全省成员人均年龄最年轻的工作室成立以来,坚持举办“答疑解惑”业务咨询和技术知识讲座,组织职工参与岗位技能竞赛,开展名师带徒等活动,劳模、技师就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进行现场解答和模拟实验,从而突破了公司多批次产品的加工“瓶颈”。

  ……

  任六波这样评价,“劳模创新工作室”因其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既是工会服务职工的“品牌”,更是职工成长进步的阶梯。

查看原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