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文化 > 兵工史

一位航天老专家的兵工情怀

发布时间:2018-08-28

  眼前的这位82岁的老人风趣儒雅,眉宇间闪烁着智慧的灵光,用他超强的记忆力向我们讲述着他与惠安的种种过往。这位老人就是航天四院原副院长阮崇智。

  时隔五十多年,提起当年在惠安的工作经历,阮老如数家珍,往事一幕幕,很多人的名字以及过去发生的事情,老人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说到动情处,他会热泪盈眶;提起一些有趣的事情,老人也会像个孩童似的,开心地笑起来。

  这位为我国航天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专家出生于革命家庭,经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火的洗礼,建国后又在重要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4年9月,阮崇智留学苏联莫斯科门德列也夫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专业是火药工艺学。1959 年10月,学成归来的阮崇智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了他的航天生涯。

  1962年5月,25岁的阮崇智及其所在的750部队开赴惠安化工厂,开启了一项伟大的事业。那时候的阮崇智年轻帅气,一米八几的身高,在众人中显得格外耀眼。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大阮”。

  说起来惠安化工厂的原因,阮崇智回忆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以后,我们要搞火箭发动机装药,必须要尽快找到基地。在西安三所(204所前身)所长肖淦、副所长李志刚的引荐下,我们来到了终南山下的惠安化工厂。在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厂区面积大,闲置厂房很多,是个好地方。工厂还有自己的发电厂和铁路专用线,更重要的是,工厂前期已经进行了复合固体推进剂基础配方的研究。”

  回忆起在惠安化工厂协作的三年时间,阮崇智说:“那里留下了我们奋斗的足迹,有着难忘的回忆”。老人拿出一张旧照片给我们,那是1962年他们进山做试验,十几个人抬着发动机过河的场景。阮崇智向我们介绍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他说:“300毫米发动机制成之后,工厂厂长董文立不同意在厂内试车台试验。科研所的领导决定沿厂外一条小溪往将军山里去,在距厂区8公里的河湾处,找到一块岩石,略加处理,成为一座试车台,不远处一座土地庙正好作测试间。当时设计一组负责拉架子车,到河边后,十多个人抬着几百公斤重的发动机过河。当时,有一位三所姓班的摄影师记录下这个镜头。这张珍贵的照片成为我们当时人拉肩扛、艰苦奋斗的写照”。多年以后,阮老在《当代中国》一书上,发现了这张照片,激动之余赋诗一首:

  事业初创百事艰,

  火箭原需抬上肩;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惠安化工厂协作期间,阮崇智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孙诚敏。两位年轻人在共同的事业追求中,相互理解,相互鼓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1965年2月,在惠安化工厂,阮崇智和孙城敏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结为伉俪。孙城敏一生致力于火箭发动机研究,后来参与了东方红卫星的研究工作。从相识到相知,他们携手一生,50多年过去了,如今已年过八旬的两位老人依然恩爱有加。现在的阮老很少出门,主要的任务就是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

  甜蜜的回忆中,也有让阮老难以释怀的痛苦回忆。提起1962年12月6日的那场事故,阮老内心总是难以平静,甚至眼圈微红。那一天,他正在整理试车数据时,听到了消防车的警笛声,一场灾难就这样降临了。203公斤料浆在浆叶转动时瞬间燃烧。事故造成四位同志牺牲,两位同志身负重伤,终生残疾。昔日里并肩作战的同志瞬间失去生命,这令阮崇智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他说:“历史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固体事业所做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们!”

  1965年12月,结束了在惠安化工厂的协作,阮崇智随队伍去了新的基地。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阮崇智致力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惠安化工厂工作的经历以及后来与工厂的多次合作,使他与惠安化工厂,与兵器工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两次拜访阮老,他对我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惠安化工厂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了贡献,做了无名英雄,航天人应该感谢兵器,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事业”。

  一位航天人,见证了兵器人在固体发动机装药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深深的兵工情怀,成为老人一生最难忘的珍藏。(北化集团惠安公司 张爱娟)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特能集团 杨虎林:历经生死磨难 建兵工痴心不改——追忆晋东公司离休干部、老兵工田世民
“苏沃洛夫突击”首战中国领先,开幕盛典多款兵工装备实弹射击
“国际军事比赛-2018”官方宣传片震撼来袭!多款兵工战车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