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 |
||
|
||
李上文,男、汉族,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共党员,1937年5月生于福建福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化学系,后在哈尔滨和沈阳从事国防军工研究近10年, 1969年12月底根据国家安排,奔赴大西北进入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火箭固体推进研发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因在专业领域的特殊贡献被陕西省授予突出贡献专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奖若干。 从记事起,李上文便跟着父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逃难于闽北各地,备尝战争煎熬。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让中国强起来,让中国人民不再受外敌欺凌的想法,逐渐在李上文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远远落后美军的情况下,进行顽强抗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但武器装备始终不如外敌的残酷现实再次深深刺痛了李上文。“我一定要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从那一刻开始,李上文像变了一个人,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强大自己,1954年,李上文加入中国共青团,参加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特种工业”(国防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录取。 大学五年中,李上文废寝忘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那时,一些同学思想有波动,学校专门邀请兵工界老前辈、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做报告。吴运铎身上展现出来的“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李上文。他说,“我一定要像吴运铎一样,把一生献给国家、献给人民,献给国防工业”。 1958年夏,在一次下厂的科研试验中,5名参与试验的同学全部牺牲,作为试验组长的李上文因学校其他安排不在现场。同年10月,学校重组试验,危险面前,李上文想都没想就主动请缨作为组长继续参与试验,瞒着父母和家人奔赴试验场,并出色完成了任务。在后来的回忆中,李上文说,“那时真是视死如归。” 1959年9月,新婚不久的李上文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作,妻子陈莹丽分到北京工作。考验面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李上文和妻子商量后,没有向组织做任何要求,毅然于9月28日含泪告别了留在北京的妻子,踏上了北上哈尔滨的列车。 在哈尔滨和沈阳,李上文整整工作了十年,期间参军,被授予炮兵中尉军衔,妻子也在北京被授予技术中尉军衔。“我们一定要在部队这个革命大熔炉中锻炼成长,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献身”,这是他们当时共同许下的诺言。 1970年,根据组织安排,李上文原所在单位整体西迁至西安,李上文也在这一年正式进入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工作,在固体火箭推进剂研发领域一干就是49个年头,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和年华都献给了中国的火炸药事业。 1970年,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刚刚恢复火炸药研究工作,之前建有的火炸药工房都已荒草遍地,李上文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实验室。当时所里还处在文革斗争中,重启科研工作困难重重。但李上文一心想的是赶紧把实验室建起来,早一天让科研工作动起来。为此,他和同事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在荒草满地的工房披荆斩棘,自己动手安装水、气管道和实验设备,半年时间,就把试验台、工艺和测试设施安装就绪,为下一步科研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李上文终于实现了他“一辈子要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的初衷和誓言,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攻克了多项核心关进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因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他本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陕西省授予突出贡献专家;先后任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某研究室主任,所科技委委员、火炸药燃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被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知名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主编和合作撰写学术专著多部。 1998年,已到退休年龄的李上文放不下心爱的科研工作,继续工作至2002年才正式退休。退休以后,他仍然心系火炸药事业,积极参与多种学术会议,为国防事业发挥余热。 繁霜尽是心头血,撒向千峰秋叶丹。李上文的身上,尽显爱国、奋斗、奉献的崇高品质。他和夫人伉俪相携,同为军工人。他的儿子、女儿也深受影响,先后投身国防事业,就连儿媳和女婿也同在国防系统工业,真是一生军工情,一家军工人。 “一辈子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最重要!” 李上文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同时也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初心和誓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供稿) |
||
关闭窗口 |
相关链接: |
武重集团开展“智造争先 强国有我”主题党日活动 |
江麓集团开展“兵工青年跟党走 革命薪火代代传”主题团日活动 |
光电集团光电股份架起“党群连心桥”开创“我为群众办实事”新篇章 |
辽沈集团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共联共享共建共促”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