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责任与创新 > 兵工论坛

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 董文祥: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优秀文化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固根聚魂

发布时间:2020-11-24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集团公司坚决履行强军首责、推动兵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引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系统提出了以“文化铸魂、文化育人、文化聚力、文化笃行、文化强所”为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战略,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突出吴运铎军工文化特色,突出研究所软实力提升,着力打造以吴运铎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品牌,体系策划、统筹推进,先后推出了一批有厚度、有深度、有创新、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工程,有力传播了吴运铎精神,提升了吴运铎文化品牌效应,树立了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研究所履行强军首责、推动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固根聚魂。

  文化铸魂。近年来,研究所大力传承和弘扬吴运铎精神,组建吴运铎精神研究会和吴运铎事迹宣讲团,深入挖掘老所长的革命事迹,总结提炼新时代吴运铎精神内涵,编撰出版图书《吴运铎画传》,自筹资金扩建吴运铎纪念馆,组织开发吴运铎系列培训课程,编印《企业文化手册》和企业文化系列图书《赤诚》,同时,将吴运铎精神、集团公司核心理念、研究所特色理念等内容进行整合,体系化组织开展企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建设。通过一系列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全面强化员工投身兵工、强军报国的初心使命和“把一切献给党”的核心价值观,永葆研究所姓党为军的政治本色。

  文化育人。研究所始终把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将人才的“选用育留”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培育形成了“人重于才、才尽其用,人才与事业共成长”的人才理念。大力引进和培养行业领军人才,积极建立与高等院校间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中国工程院苏哲子院士和冯煜芳院士为“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院士,引进行业知名专家钱林方教授来所带团队,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专业领域的技术引领作用和行业前沿领军优势,加速内部骨干人才培养和火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优选”计划,大胆使用有能力有胆识有担当的“80、90后”年轻人担任项目副总师或总师助力,让他们在大项目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文化聚力。自2013年以来,研究所走过了一段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历程,在这期间,我们组织宣讲团大力宣讲弘扬老所长艰苦奋斗、创新实干的创业精神,全所员工凝心聚力、奋发自强。同时,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深度融合,在吴运铎精神的引领下,选树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和突出贡献团队,涌现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魁武为首的“忠诚奉献、科学实践,铸就‘世界名炮’”的防空反导团队,以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许耀峰为首的“一心为国填空白,开疆拓土勇担当”的火力打击团队,以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姚忠为首的“接受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想方设法”的大口径舰炮项目团队。人心齐,泰山移,通过文化的牵引和辐射,极大提振了全所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汇聚起研究所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文化笃行。进入新时代,研究所主动顺应国家安全和装备发展战略新需求,紧跟世界军事格局新变化,以末端防御和火力打击两大领域体系化、系列化发展为重点,主动担当起引领火炮行业发展、构建火炮研究体系、推动火炮技术创新的责任与使命,带领行业内各相关企业、高校联合发展,在有力提升行业发展质量的同时,研究所在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争取、成果转化等方面也有了长足发展。目前,研究所承担的重大型号、背景预研、军贸研制、基础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100余项,科技成果产出、转化分别同比增长50%以上,推动研究所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文化强所。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研究所紧紧围绕强军首责和高质量发展,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谋划2035年前发展目标,提出了“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火炮技术研发中心”的发展愿景。通过深入推进文化体系建设,研究所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型号项目研发效率大幅提升,研制周期大大缩短,研发设计试验成功率100%,重点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100%,重大装备保障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今天的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大力培育兵工特色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担当、改革创新,为建设世界一流火炮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我国火炮事业高质量发展砥砺奋进。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从“门外汉”到信访工作“能手”的蜕变之路--记中央企业优秀信访办主任、北重集团刘纯泉
《企业家日报》 :从“新手”到“能手”的蜕变之路 ——记中央企业优秀信访办主任中国兵器北重集团刘纯泉
扶贫路上的兵工情怀——记集团公司2019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江麓集团驻村扶贫队长朱利庆
晋西集团春雷公司技术中心获评省级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