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日报》:兵工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
||
|
||
翻看北重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兵工精神薪火相传的长卷。 1952年选址,1954年建厂,1958年建成,上世纪70年代末从单一军工企业向军民结合企业转型,1999年实施公司制改革,到现在形成防务产品、特种钢及延伸产品、矿用车等工程机械三大核心业务,北重集团坚定地走在通往百年老店的道路上。期间,一拨拨人来了,又走了,一批批原材料、配件来了,武器装备、民用产品走了,无形的兵工精神就在这有形的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中默默流淌、传承、丰富,北重集团蒸蒸日上,兵工精神也历久弥新。 如果说军工生产是北重集团的使命,那么军民融合就是这家企业的本色。从正式投产那天起,北重集团一直走在军品、民品并重的发展道路上,虽有坎坷,但勇往直前。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国防工业要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方针,为今后军工企业和平时期的生产模式指明了方向,定了基调。第二机械工业部在贯彻过程中提出“掌握两套本领,既能生产军工产品,又能生产民用产品,这是国防工业和平时期的生产方针,不仅老厂需要两套本领,新厂也需要这样”。 1958年后,由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跃进”,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以及中苏交恶,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从1959年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困难,简称三年困难时期,但是二机厂(后来的北重集团)在1959年逆势而上,完成了诸多民品的设计制造,并荣获全国机械工业红旗单位和全国重型通用产品厂际竞赛轧钢机竞赛小组先进单位称号。1960年,二机厂民品又陆续生产了轧机、大汽车、卷扬机、电动机、铜液泵、鼓风机等民用机械,全年民品总产值达到2937万元。但在1961年,由于受国防工业整风关于军工企业生产民用产品是“不务正业”思想的左右,使二机厂已经起步并初见成效的民品生产被取消,重新倒退回单一军品生产上来。就这样,二机厂逆势而上的民品生产烙上了“昙花一现”的印迹。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工厂各级组织被严重削弱,优良传统和作风遭到破坏,但广大干部、工人、知识分子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不断加强战备生产,继续开展军品科研,支援三线建设,工厂在军品研制、新材料、技术改造工程、工艺创新等方面均有成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工厂经济建设因此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此时,面对世界和平因素不断增长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削减军费开支,集中更多的资金加快经济建设。1978年,邓小平在听取第五机械工业部工作汇报时提出:“你们90万人,至少拿一半搞民品,要搞军民结合。”中央的决策,给枪炮工业指出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 1979年底,二机厂提出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坚持在调整中前进,在整顿中提高,把以往单一军品生产迅速转移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轨道上来。 其实,早在此前的1978年10月,根据兵器工业部新乡会议安排,工厂就组织专人对矿用液压支架进行了调研,经过紧张的生产准备,在1979年仅用20天时间试生产出ZYZ液压支架五架,打响了新时期民品生产的第一炮。 为了开拓民品生产的路子,从1979年11月开始,二机厂先后派出4个调查组,分赴西北、东北、华南、中南等地调研,工厂拟定了当时民品生产的三项原则;第一选择与军品工艺相近,适合军品生产工艺装备特点的产品;第二是选择市场需要,适销对路的日用轻工产品;第三是选择较强生命力,有发展前途的产品。 1980年,二机厂成立了民品生产领导小组,组建了民品开发处,这一年,工厂在“确保军品、快上科研、大干民品”的口号指引下,根据工艺相近、技术相通、补缺门、上短线等民品开发的原则和服务方向,确立了民品生产的三大骨干和十个重点项目。工厂民品生产出现了全厂动员,迅速出成果的好势头,自行车、电度表、矿用液压支架等几大主产品先后试生产、定型;蓓蕾牌缝纫机、空腹钢窗、折叠椅、绞肉机、电唱机、压面条机、三轮摩托车、镇流器等小型民品生产进展迅速。民品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工厂单一军品生产的产品结构,初步形成了工厂生产经营中军民结合的管理体系,一时间工厂各式民品如雨后春笋般上马,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从此,工厂民品生产的计划安排、调度指令、物资供应、质量检验、工艺规程、成本核算、经营销售等方面都纳入了生产经营管理轨道,民品开发、科研、设计、生产、经销、服务等工作形成一条龙。至1985年,工厂民品产值达9676万元,为总产值的53.4%,民品产值第一次超出了军品产值,工厂民品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但二机厂(北重集团)和许多国有大型军工企业一样,仍经历着民品发展多与少、轻与重的探索,在几多摸爬滚打中,企业认识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鉴于企业的军工、国企性质及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工厂在1992年9月就提出把民品开发方向定位于国家原材料、能源和交通运输产业——“一手抓钢,一手抓车”的民品发展战略。抓钢,以带动热加系统的发展;抓车,以带动机加系统的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工厂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科技进步,紧紧扣住“钢”和“改装车”两大主题,加快特种钢新钢种研制和改装车、工程机械的系列化进程。工厂进一步提出民品开发的“二三五工程”,即开发出2个上亿元产值的民品:钢和车;三个上5000万元产值的产品:液压支架、铸管模、火车轴;5个上千万元产值的产品:高压釜、拖式泵、搅拌站、轧辊、火车钩。 资源向优势企业集合、投入向核心业务集中、优质资产和优惠政策向优秀经营者积聚,一批小单位逐渐从工厂的视野退出,“块头”大的单位越来越大,但经营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开始,北重集团将产品整合为军用武器装备、矿用车及工程机械、特种钢及延伸产品、煤矿综采设备、铁路配件、改装车六大板块产品,促成了公司经济总量每年以10亿元的速度递增,2007年更是纯增20个亿。2010年经营总规模达到103亿元,是“十五”末经营总规模32亿元的3.18倍,平均增速在25.5%以上,规模化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北重集团的优势就在军品、特殊钢及延伸产品、矿用车及工程机械这三大核心业务上。几十年的军工生产技术积累以及国家大中口径火炮动员中心地位的确定,决定了企业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特种钢冶炼及深孔加工的优势,决定了企业在国家特种材料行业中的地位;20年矿用车的生产研发经历,20多个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成功,奠定了企业在矿用车及工程机械行业中的地位。历经改革开放后的多年探索,公司产品结构又开始从六大板块向三大核心业务靠拢。 上世纪五十年代,从翻译苏联引进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开始,北重集团炮钢冶炼注定要与“特”字结缘。六七十年代,701无镍炮钢、708少镍炮钢、751炮钢等新材料先后研制成功。80年代发明的“VI”精炼法成功取代了沿用20多年的碱—酸性平炉硅还原法,为我国自行生产优质炮钢闯出一条新路;自行设计试验成功的电渣重熔精炼工艺,填补了国内高强度厚壁钢生产的空白。新世纪,北重集团先后出台23条科技强企政策,成立特种材料研究院,创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特种材料院士工作站等,用科技引领特钢发展。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91、P92大口径厚壁锅炉管等,让企业的特殊钢产业在新世纪迅速转型升级。 基于新材料的电站用高压厚壁无缝钢管、船用和机车用曲轴、铸管模、石油钻具和冶金轧辊等系列主导民品进入火力发电、风力发电、核电、船舶制造、石油化工、航天航空等领域,与70多个著名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P91、P92钢管尤其适用于60万千瓦以上等级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用四大管道,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三大动力集团、五大发电集团的紧密合作伙伴,打破了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局面,达到批量生产的能力,是国内首家完成并通过了P91、P92大口径无缝钢管的生产鉴定的企业。同时,公司已成为国内高中速发动机用曲轴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柴油—电力机车、船用推进系或辅助电源、驻车发动机、空气压缩机等,陆续取得来自中国、美国、韩国、德国、法国、英国、挪威等国家船籍社的认证,具备年产万吨曲轴坯的产能。 此外,北重集团高压气瓶钢、H13长芯棒、高档工模具钢、不锈钢管坯、不锈钢圆坯、叶片钢等新产品的研发试制进展顺利,特钢产业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末,特殊钢分公司特种钢业务形成了3个5万吨的能力,即5万吨自由锻件、5万吨挤压件、5万吨精锻件,企业进入世界上最大的高压大口径无缝钢管供应商行列,成为向国防工业提供高端异型件唯一的基地。 如果说特殊钢是继承了祖业的长子,那矿用车则是怀揣家族希望的开拓者。 1987年11月20日,经过几年的合作,北重集团与美国西北工程公司所属的英国特雷克斯设备有限公司合资经营重型自卸汽车合同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北方股份成为中国兵器工业军转民战略中第一个中外合资(中英美)企业,并于2000年6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总资产近35亿元人民币。 作为集“军工、央企、合资、上市”四大特色于一体的大型民族矿车领军企业,北方股份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路凯歌高奏:拥有非公路矿用车、旋挖钻机、液压挖掘机、液压缸及备件等四大产品板块,即TR系列载重28~91吨机械传动矿用自卸车、MT系列和NTE系列载重136~326吨电动轮矿用自卸车、NR系列扭矩15~22吨米旋挖钻机、LC系列20~33吨级液压挖掘机。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电工程、北京奥运会场馆等建设中显露神威,矿用车占据国内75%以上市场份额,市场扩至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煤炭、有色、化工、建材、水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七大关键领域,遍布于国内外500多个大型矿山和重点水利水电工地…… 目前,北方股份已拥有占地面积近1000亩的北方股份科技园、工程机械工业园和矿用汽车工业园三大产业园区,依靠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不断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成功自主研制出了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NTE150、NTE240和NTE260电动轮矿用车。公司始终坚持“进一座矿山、树一个品牌、交一批朋友、拓一片市场”的营销理念和“共赢的平台、保姆式服务、个性化满足、永久性支持”的服务理念,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 近年来,北方股份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命名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中国矿用汽车生产和研发基地”;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先进技术企业”。2011年,企业被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评定为“重型非公路矿用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非公路矿用车研发基地。(未完待续) |
||
关闭窗口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