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1916年-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人,1935年12月参加学生救亡运动,1938年5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新四军一支队和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历任中共沙洲县委书记、新四军六师军实科科长、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军工部副部长、新四军二师军工部部长、新四军暨华中军区军工部副部长兼工务处处长、建华工业学校校长、鲁南军区军工部部长等职。解放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器工业局第一副局长、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机械科学研究院第一至第四届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工程热物理学学科组副组长等职。1981年10月参加国家能源委员会顾问团兼任顾问,1985年2月聘任为中国军事工业史领导小组顾问、兵器工业史顾问,王新民一生没有离开军工事业,为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1942年10月,16旅军工科扩建为旅后勤部,后又改名为旅军工部,王新民任副部长兼任工务科科长。在王新民的带领下,兵工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非常简陋的机器设备,为部队抢修枪械,增大手榴弹产量,提高枪榴弹的射程与命中精度,研制62毫米迫击炮及炮弹,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1943年8月,在盱眙费庄重建二师军工部,由王新民任部长,吴运铎任工务科科长。王新民和吴运铎也在军工生产中结成了一对亲密的战友。淮南根据地地处江淮之间、苏皖边境、津浦铁路两侧,离伪中央首府南京不足百公里,日、伪、顽三股敌对势力都虎视眈眈,战事一触即发。而且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驻扎此地,新四军二师承担着保卫军部安全、打击日、伪、顽势力的重大任务。王新民和同志们通力合作的平射曲线两用枪榴筒、燃烧枪榴弹、空炸枪榴弹、六零轻迫击炮、八二迫击炮、平射炮与炮弹等,提高了军品的杀伤力、防潮性能、命中率等。1944年,在占鸡岗攻击战中,王新民研发的平射炮打烂了敌人的碉堡,取得重大胜利。在华中各抗日战场,他研制的八二迫击炮弹、聚能爆炸手榴弹等军工产品在许多特殊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王新民调任华东军军工部副部长兼建华工业学校校长,完成了改进迫击炮质量,研究高效炸药,培养部队军工干部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王新民进入国家科技委员会工作,任一机部原子能设备总设备师,参与“两弹”研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来源/中国兵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