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在“两弹一星”工程中书写人民兵工精神 ——揭秘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的“前世今生” |
||
|
||
大家都知道“两弹一星”工程,但是即使是包头土生土长的人,几乎都不知道,包头也有一个“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单位——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重集团的前身)独立四车间。 使命:神秘的“独立四车间” 西北大漠,黄河之畔,高墙深院,机声隆隆。 1959年5月,一个普通厂房在工厂里悄悄建立。密集的警卫、全封闭的厂房、特制的通行证件,让这个厂房充满了神秘。 “自从他们来了,这些大院经常通宵都是灯火通明。”一位老人回忆说,当时不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但心里明白:“这是在干大事。” 厂房里干的是真正的国家“大事”:两弹一星。上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面对国际严峻的核威胁和军备竞赛大势,党中央毅然做出发展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国防尖端技术的“两弹一星”战略决策。北重集团作为“两弹一星”战略中地面防空武器的重要研制基地,是地面设备发射控制系统制造主导厂,承担着发射架、装填车、发控车的技术协调和发射装置的生产制造。 对于当时的困难,现年86岁的北重集团副总工程师傅安生有着亲身的体会。当年研制红旗二号时他是俄语翻译兼专责工程师。他说,“当时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不少设备都要自主设计制造,从发射架研发制造,到地面发射控制系统,甚至雷达站的拖车都要设计制造。” 那段时期,傅安生带领团队顶着巨大压力,“不能慢,一慢就更落后,一落后就是几十年。”团队一边克服“33个俄语字母”障碍,一边消化技术图纸,学理论知识、背技术规程、做数据分析,拆开样机,一个个零部件核对,补充设计工装。 形势比计划更快。1962年上半年,外界飞机频繁入侵,形势异常紧张。 “我们的导弹什么时候飞啊?”这些话,让傅安生他们感到压力山大。“大伙都憋着一股气,拼了命也要把导弹造出来。”很多人一天睡三四个小时,累倒了爬起来再接着干。整个团队把全部身家都扔在厂里。 1964年,导弹发射架仿制成功,取名“红旗一号导弹发射架”。通过技术改进,1964年,成功自主试制出6台全新发射架,命名“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填补了我国防空导弹武器制造的空白。 “独立四车间”是当时我国唯一的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制造基地。在此后24年里,车间制造的导弹发射架装备了遍布全国的100多个地空导弹营,在国土防空和边境作战中屡建奇功。 忠诚:“拼了命也要把飞机打下来” 1965年1月10日。一架敌机自台湾出发,跨黄海、渤海,过青岛,一路深探至内蒙古内陆。与此同时,驻守在内蒙古包头市萨拉齐镇的地空部队1营接到指令:击落入侵敌机。 深夜10时,在矗立着的崭新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旁,指挥员一声口令,导弹腾空而起,直冲云霄。 雷达监视器显示:导弹在加速。两个目标越来越近,监控室的人们屏住呼吸,“紧张得汗毛都立了起来。” 突然,监视器上的敌机与导弹几乎同时消失不见。 几个小时后传回消息:击落一架携带电磁干扰器的台湾美制U-2高空侦察机。 这一战,不仅创造了防空导弹夜间击落U-2高空侦察机的先例,也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领空神圣不可侵犯! 消息传到车间,人们开始沸腾起来,也让日日夜夜接力攻关的技术团队兴奋不已:发射架改装升级终于成功!中国用自己的技术打下了美国制造的尖端飞机! “当时车间像过年一样,好像是自己亲自上阵打了胜仗。”傅安生说。欢庆的背后,是傅安生和他的团队付出的大量心血。 发射架的成功离不开部队的帮助。为了改进装备,傅安生想法与部队沟通,及时掌握了装备实战性能状况,也了解了当时最先进敌机的具体状况。U-2高空侦察机的一身“高科技”配置也让他眼界大开:“这玩意儿现在飞得更高,比导弹最大射高还多了1000多米。” 这“最后一公里”,成了傅安生和技术人员们的一块“心病”。他们既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技术办法,还要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只要敢尝试,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傅安生带领团队查资料、找原因、定措施,甚至提出了“提升一公里,为人民立功”的攻关口号。 凭着这股“拼了命也要把飞机打下天”的精神,傅安生带领和培养了一只技术精湛、勇于攻坚的队伍,经历了无数个日夜攻关、测试实践,最终找出了办法,大幅度提高了导弹的命中概率。 通过一场场“竞赛”,发射架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战果:1967年9月8日,浙江嘉兴,击落台湾美制U-2高空侦察机;1967年9月17日至1969年10月28日,三次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1984年3月28日、1987年10月5日,击伤击落越南米格-21P战斗侦察机……1969年至1975年,红旗二号导弹发射装置出口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国。 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和辉煌的战绩,1980年,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荣获部优质产品奖,自动调平装置荣获部重大科技成果、技术改进二等奖。 情怀: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选择 红箭静矗,蓝天依旧。退休以后,耄耋之年的傅安生一有空,便会来到北方兵器城的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旁,绕上几圈后,才放心离开。他说“看到她,仿佛看见自己的一生。” 如今,红旗二号的后代们已经发展成一个大家族,红旗系列防空导弹构成中国地空防空导弹的主体,担负着中国防空的重任。 从青丝到白发,从五湖四海到祖国北疆,300多名热血青年,投身“两弹一星”光荣事业。15岁进厂的田巨江,1965年进厂的总装钳工刑士麟,1970年入厂钻工董凯峰、电焊女工张琦、镗工孟凡平,1975年进厂的于建华……老一代兵工人对国家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深深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2018年10月16日是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第54个纪念日,一个微信群的建立,让独立四车间又重新聚集到了一起。兵工人的故事从不缺少美丽。2019年,大家在分别30年后欢聚,畅忆往昔。“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悠扬歌声中,那些让人生充实的奋斗历程,那些让人温暖的独特欢乐和生活,一幕幕重现。几十年岁月冲刷,虽然早已无法寻觅那段峥嵘岁月,但独立四车间那种“拼了命也要把飞机打下天”的强军报国精神一直在大家心中激荡。 独立四车间的故事,也是人民兵工的故事。如今,岁月已然“翻篇”,但秉承强军强国的兵工事业却在传承中。从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开始,傅安生他们见证了一批批新型武器在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屡建功勋,一款款“中国制造”闪耀全球。 人民兵工精神既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信念,也是一种强国强军的情结,深刻烙印在每一个兵工人的心里,融进血液里。(何彬) |
||
关闭窗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