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海涛与橙线地铁的 ESG 之旅丨进博故事④ |
||
|
||
Umer是一名巴基斯坦人,却有着一个深深烙印着中国印记的名字——黄海涛。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黄海涛,在中国求学多年,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更被中国企业“既要建好工程,也要造福社会”的责任理念深深打动。回到祖国后,黄海涛加入拉合尔橙线地铁项目,担任车辆乘务部经理。橙线地铁不仅是巴基斯坦首条城市轨道交通,也是他个人命运与中巴情谊交汇的纽带,承载着两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 从 “中国速度” 到 “巴基斯坦温度” 2020年刚加入橙线项目时,“你为什么来到橙线?”是黄海涛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他的答案始终坚定:“我想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标志性项目,橙线地铁从设计之初就超越了交通本身的意义。它不仅拥有先进技术,更在细节处满含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的尊重。 橙线项目东段紧邻拉合尔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夏利玛花园。这座建于1642年的莫卧儿王朝园林,承载着巴基斯坦的历史记忆。项目规划初期,团队便特意采取绕行避让措施,在高架段采用带声屏障的U形梁,最大程度保护园林风貌并降低噪声污染。如今,乘坐橙线的乘客途经此处时,还能远观花园全景。每次列车驶过,黄海涛都会透过窗户眺望这片历经三个多世纪依然秀美的园林,心中满是自豪——我们不仅没有破坏它,更让更多人以全新视角领略了它的魅力。 在拉合尔市中心1.7公里的区段,项目采用地下隧道穿行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地面空间占用和建筑拆迁。这一决策的核心,是为了保护两座超过150年历史的重要建筑——拉合尔高等法院与巴基斯坦国家邮政局大楼,它们至今仍在发挥办公职能。作为车辆部门负责人,黄海涛深知地铁运营震动可能对历史建筑造成影响。为此,地下区段轨道全部铺设高性能减振扣件,同时采用降速运营模式,将对周边建筑和居民的噪声、振动影响降到最低。这些细节彰显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深沉的人文关怀。 “中企内核,属地外壳”:从技术传承到民心相通 黄海涛对橙线项目最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属地化运营理念。北方国际倡导的“中企内核、属地外壳”,绝非简单的用工本地化,而是实打实的赋能与技术传承。项目为巴基斯坦创造了7000多个工作岗位,线路运营直接带动近2000人就业,运营团队中97%是巴籍员工,黄海涛便是其中一员。 项目大胆起用巴基斯坦优秀人才担任高级管理岗位,逐步培育属地化团队的独立运转能力。中方团队以中国标准、中国规范为基础,为巴方员工量身定制了四百多册运营规章和培训教材,搭建起巴基斯坦第一套完整、规范的地铁运作体系。此外,项目还启动了实习生计划、校企合作课题,定期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外部培训和内部技能竞赛。通过“授人以渔”的模式,巴方员工们不仅掌握了技术,更学会了如何传承技术。如今,橙线已实现“全巴服务、全巴驾驶、全巴维护”,团队中已有3名巴籍员工获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优秀巴方员工”。从依赖外援到自主运营,这条地铁见证了巴基斯坦轨道交通人才的飞速成长。 不只是地铁,更是希望之路 截至目前,橙线地铁累计载客已超2.7亿人次。黄海涛常对团队说:“我们既是地铁的守护者,也是中巴友谊的见证者。”从上海交大到拉合尔橙线,从Umer到黄海涛,他的成长轨迹,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人与人、国与国携手共进的生动缩影。黄海涛是中国培养的工程师,更是巴基斯坦第一代地铁人。“橙线项目教会我的,不仅是地铁的运营与维护,更是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技术与人文、效率与包容。”黄海涛说道。 如今,橙线地铁在拉合尔市穿梭不息。它以钢铁之躯践行绿色理念,以中国标准培育本土人才,以基础设施连接两国民心。这是中巴两国人民共同编织的梦想,是一条通向繁荣、绿色、共赢的未来之路。未来,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地铁项目的中巴同事将继续并肩前行,让这列承载着信任与希望的列车,在ESG的坚实轨道上,跑得更稳、更远。(北方公司) |
||
| 关闭窗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