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洲设计院全力推进生物质气化技术迈向产业化 |
||
|
||
近日,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洲设计院、广东液态阳光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联合开发的“生物质双流化床化学链气化技术”工程化工艺包基本完成,依托该技术建设的广西田东15万吨/年生物质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即将进入实施阶段。该项目为国内首个基于双流化床化学链气化技术的大规模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50万吨。 此次工程化工艺包的开发基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广东液态阳光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生物质双流化床化学链气化技术”,该技术日前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被认定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我国在生物质高效转化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而工程化工艺包的成功开发,是实现该技术规模化推广与应用的决定性一步。 锚定转化卡点,产研融合克难题 聚焦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技术工程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五洲设计院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依托千吨级中试装置的数据积累,不断优化设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成功实现了双床的稳定循环和复合载氧体的规模化工业应用等关键技术突破,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通过“科研+工程”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效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国家能源技术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坚实支撑。 聚焦“双碳”目标,绿色发展注动能 此次工艺包的研究开发,既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五洲设计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生动实践。工艺包基于独特的化学链解耦机制,具备高效转化性能,环境效益显著。比如:以桉木加工废弃物为原料时,碳转化率达78.6%,冷煤气效率突破81.78%,合成气中CO+H浓度超85%。“生物质原料→高品质合成气→绿色甲醇”的全链条产业化应用,后续还可拓展至航空煤油、绿色合成氨等高端绿色燃料生产,为我国生物质能从“低效供热”向绿色甲醇、合成燃气等“高值化化工产品”转型提供标杆案例和理想路径。 抢滩蓝海领域,培育业务新支点 在当前传统化石能源占比逐步降低的背景下,五洲设计院敏锐把握生物质能产业化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探索建立技术创新与工程转化“双轮驱动”新模式,打造发展新支点。此次工艺包的开发应用,为新模式深化应用和公司新兴业务拓展注入了“强心剂”。随着工艺包支持的示范项目的陆续落地,预计催生规模达百亿元的绿色燃料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宽公司业务版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未来,五洲设计院将继续深化产研融合,加快推动生物质气化技术在垃圾热解炭化等环保领域和绿色甲醇、绿色合成氨和航空煤油等绿色燃料领域的拓展应用。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贡献更多“五洲智慧”与“五洲力量”。(五洲设计院) |
||
| 关闭窗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