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文化 > 兵工文苑

梧桐覆金时 兵工意正浓

发布时间:2025-11-27

  总觉得向东公司这个山沟里的秋,是顺着车间的梧桐大道漫过来的。

  风一掠,便把两种味道揉得格外清晰,是秋叶碾过路面的清冽香,是车间门缝里漏出的焊花暖。踏着这抹秋意去一线寻找故事时,我总是忍不住慢下来,看阳光透过叶隙,在斑驳的墙面上织出流动的光影,这哪儿是秋日开场白?分明是藏着故事的信筏,写着比山景更重的兵工岁月,也裹着三线兵工人始终滚烫的赤诚。

  这条梧桐大道,我很喜欢。

  据说是建厂时栽下的。枝桠早已高过车间的钢架屋顶。一到深秋,整排的叶子染成金灿灿的,风一吹就簌簌落在“献身国防、无上光荣”的标语上,落在车间的玻璃窗上,像给轰鸣的生产世界,镶了圈温柔的金边。

  跨进车间,秋的静谧便被机器的轰鸣撞开。数控车床正精准切削着零部件,碎屑带着细碎的光飞溅,落在擦得锃亮、留有浅淡切削痕的地面。装配台前,技术能手老张弓着腰,手里的卡尺反复卡在零件接口,眼睛中映着精密的刻度线,声音裹着机床声传来:“质量就是生命,容不得半点侥幸!”他袖口沾着油渍,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额角的汗顺着鬓角滑进衣领,却没分半分眼神给窗外飘落的梧桐叶。

  在车间里,这份专注,是比任何秋景都动人。

  阳光斜斜照进车间,在机床的齿轮上跳着光,也照亮了厂房里青年突击队成员们忙碌的身影。胡哥蹲在地上,工装裤膝盖处磨得发亮,手里的记号笔在图纸上画满辅助线,身边的陆师傅正对着机床调整参数,屏幕光影落在两人脸上。“老路走不通,咱就换方向!”声音里的冲劲,让我忽然想起厂志里的老照片,建厂初期,前辈们围着简易机床忙碌,背景里的梧桐还只是细弱的树苗,可眼里的光,和此刻的胡哥、陆师傅一模一样。时光走了几十年,小树苗长成了参天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信念,却像梧桐的根,深深扎在一代代兵工人心里,从未褪色。

  每天去食堂,都要经过那面长长的荣誉墙。从建厂时的“劳动模范”到如今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字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每个人眼神里的专注与坚定,半点没变。档案室的密集架上,泛黄的工艺书上还留着前辈们的批注,墨迹晕染处,仿佛能触到他们当年昼夜推算的温度;不远处的车间里,兰师傅正凑在小牛的电脑前,指着三维模型讲解老工艺的诀窍,两代人的声音混着机器运转声,成了传承最鲜活的注脚——老经验没丢,新方法在长,就像梧桐的叶,落了又生,始终蓬勃。

  暮色渐浓时,梧桐叶已铺满归途。晚风里,车间的轰鸣轻了,可那些躬身的身影、专注的眼神、凑在一起讨论的默契,却比天上的星光更亮。

  这一刻,我忽然懂了,厂区的秋景,从不止于枝头的金黄。它在老靳手中0.02Nm的工艺精度里,在胡哥图纸上画满的创新线条里,在新老工人头挨着头研究的身影里,在一代代兵工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坚守里。

  这是三线厂独有的秋光,藏着岁月沉淀的重量,更藏着薪火相传的奋进力量,像这条梧桐道上的树,一年年枝繁叶茂,也一年年把根扎得更深、更稳,守着山沟里的岁月,也守着那份不变的兵工初心。(豫西集团 李良哲)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马云双到驻湘部分兵工单位调研
马云双到驻豫部分兵工单位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调研
马云双到驻鄂部分兵工单位调研
马云双到驻黑龙江部分兵工单位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