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功至伟的晋绥军工——晋绥军区西北军工烈士塔碑文敬读 |
||
|
||
□殷瑞航 在吕梁山麓、湫水河畔的山西临县林家坪村,有座矗立了七十六年的八角塔。整座塔由石砌塔基与五层塔身组成,通高近八米,坐南向北,其状巍然,其上刻有不同书体的题词、塔记、碑文。这便是屹立于吕梁儿女心中的英雄塔——西北军工烈士塔。 题词、碑文如下: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毛泽东 晋绥军工烈士们: 你们所流的血汗和前方指战员所溅的血光,同是人民解放事业伟烈的贡献! ——贺龙 晋绥工业战线上死难烈士们: 你们或因积劳成疾而致死,或因工作失慎火药爆炸而殒命,都是为了晋绥人民解放的事业。你们的功劳将永垂不朽。晋绥党和广大群众将永远纪念你们! ——中共晋绥分局 晋绥军工战线上故去的职工们: 你们为中华民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死,死有重于泰山! ——李井泉 甘泗淇 工业部已故的工友们: 你们的辛苦,你们所流的血和汗,都已灌溉了中国的人民,现在已到处开花,不久一定打倒反革命者,结成一大果实——新民主主义的中华民国。 ——续范亭 工业部死难的职工们: 你们虽不是直接在前方和敌人冲锋搏斗,但是你们的血和汗,你们的光荣牺牲,已经写下了千古不灭的史诗。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最后死亡,就是你们的丰功伟绩。 ——高士一 黄新远 刘忠 范子瑜 董新山 环塔一周,敬读题词碑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思绪不禁在字里行间回溯到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 民族危亡,力克时艰,奠定军工根基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都处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偏僻地区,加之日寇的“扫荡”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开展武装斗争困难重重。在民族危亡之际,久经战争洗礼的中国共产党,从以往血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夺取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建立党领导下的人民军工。 1939年12月,八路军一二〇师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十二月事变”后,建立了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在党组织健全,群众基础好,又凭依黄河天险,不易遭受日军“扫荡”的陕西佳县博?牛沟村,组建了一二〇师修械厂。同年10月,又以修械厂手榴弹股与工卫旅手榴弹厂为基础,在佳县李家坪村成立修械厂分厂。11月,一二〇师修械厂改称晋西北军区修械厂,翌年9月又更名为晋绥军区修械厂,直属晋绥军区后勤部领导。 两个修械所合并时,没有固定厂房和宿舍,生产设备与原料奇缺。晋绥军区党委发出号召,动员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面利用根据地群众让出来的住房作为过渡厂房,一面在极短时间内便建起安定的可供生产之需的新厂房。为解决生产原料奇缺的问题,军区党委发动根据地军民广开渠道收集原料,并组织运输队化装绕过日军据点,靠着人背马驮车拉,将大量煤、铁原料运送到工厂。在根据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工厂技术人员努力钻研,成功仿制“中正”式步枪、“哈奇开斯”轻机枪、日式五〇掷弹筒等武器装备,手榴弹、火炸药的产量也有大幅提高,有力支援了敌后抗战。 晋绥军区修械厂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力克时艰,结束驴背马驮随军流动的历史。1940-1944年,工厂机器由6部扩充到45部,动力设备则增加到5部,从修理仿造到自己研制武器弹药,为日后晋绥军区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建立弹药生产体系 1944-1945年,敌后抗战逐步进入反攻阶段,前线作战对武器弹药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既有的修械厂已不能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晋绥军区后勤部于1944年10月正式成立晋绥军区工业部,随即对根据地军事工业做出统一规划与全面部署,将原修械厂分别编为工业部第一、二、三、四厂,各厂根据各自所处环境,从保障生产安全出发,进行合理分工调整。短期内,手榴弹、地雷、迫击炮弹等装备的产量、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很好满足了敌后战场的作战需要,为反攻胜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质保障。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晋绥军区工业部又对所属工厂进行调整,将隶属于军分区的小型工厂与工业部所属工厂合并,陆续建立晋绥军区工业部第五、六、七、八厂,以此加强对军工生产的统一管理,使装备的种类、产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晋绥军区工业部根据作战需要,结合各厂生产能力等因素,遵照中央军委“以生产弹药为主”的指示要求,制定加强炮弹、手榴弹和炸药生产的方针;同时调动广大军工职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破陈规,学习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以提高弹药生产的综合能力。 这一时期,通过学习借鉴、自行钻研等方式,晋绥军区工业部创造性地将学习来的“缸塔法”制硫酸技术,改进成陶瓷硫酸反应塔,加大塔径的同时,改进填充物和密封工艺,使生产出的稀硫酸经过蒸浓后成为合乎生产要求的浓硫酸。此后又生产出硝酸,并采用瓷盆硝化法造出硝化甘油,与硝酸钾、木粉等吸水材料按照比例混合,制成威力巨大的朱迪生炸药等等。弹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得到全面突破,数量、质量均有显著提升。同时在研发生产的过程中,涌现出蒋崇璟、寇润圻、杨开林、王逢源、皮德山、章学武、温承鼎、吴奎龙、张秋风等一批优秀的管理、技术和生产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晋绥根据地军事工业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弹药生产体系,完成了中央军委的生产要求,为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和我党军事工业的接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畏牺牲,完成使命,整装大步向前进 晋绥根据地是屏障陕甘宁、保卫党中央的前哨阵地,也是革命武装斗争的主战场之一。其军事工业从无到有,由分散到集中,离不开广大军工职工的艰苦奋斗和无畏牺牲。在战争条件下从事军工生产,困难重重,如工厂需要不断迁移,物资只得以人畜力作运输,工具器材残缺不全只好辗转拼凑,生活上有时整年以黑豆充饥,还要经常拿起武器与敌作战。但是这些困难并未减少广大军工职工的革命热情,反而促进他们更加拼搏向上,始终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在生产战线不断奋进,其中一些人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些烈士中间,有为工作粉身碎骨的黄金梁、王金海、渠立珍、高岐祥等同志;有因公而伤重身亡的孔昭才同志;有积劳病故的刘修林、王贵、司文彩、左映壁、于淑舟等同志。他们的牺牲铸就了晋绥军工的蓬勃发展,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流传,以志不忘。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全国范围战线南移,各大战场捷报频传。在此形势下,中央军委令陕甘宁边区工业局东渡黄河,与晋绥军区工业部合并为晋绥军区后勤部工业部,1949年2月又改称西北军区后勤部兵工部,生产大量武器装备支援西北战场。同年8月,西北军区后勤部兵工部所属停止生产,将机器、材料移交,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在十年烽火岁月中锤炼出的800多名军工职工,则重整新装,在各自新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骨干中坚。(作者单位:人才院) |
||
关闭窗口 |
相关链接: |
2025年国防科技工业新闻宣传与军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京召开 |
中国日报网|一亿里程碑:军工物流安全运行的新篇章 |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推进安全生产理念入脑入心 |
特能集团晋东公司邀请军工文化专家开展主题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