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兵工冲破艰难险阻,支援前线,兵工人靠着极其简陋的设备,扛起生产抗日武器装备的大旗,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胶东大地的抗战烽火中,这里所生产的一批批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送至山东各地乃至全国。让我们走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山东工业集团的前身——胶东兵工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划破长空,全民族抗战的大幕就此拉开。“七七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随后明确提出“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势力”的战略指示,为敌后兵工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山河破碎的危急时刻,胶东大地燃起了抗战烽火。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发动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正式建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部队转移到崖子村时,以文登李家庄筹备的修械人员为基础,建立了修械所。
1938年3月3日,进驻黄县县城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着手筹建山东第一个兵工厂——圈杨家兵工厂(后经过历次整编,改名为胶东兵工一厂)。厂址选在城东南圈杨家村,所需的机器设备大多从当地征借,同时还接收了部分敌伪财产。建厂初期,共有车床等机械加工设备26部、柴油机4部、翻砂设备4套等。兵工厂的工人和技术骨干来自城镇、乡村,还有收编的修械工人。
3月底,圈杨家兵工厂正式投产,制造迫击炮、炮弹和复装步枪子弹等。到1938年下半年,兵工厂扩大到500余人,分成南、北厂。北厂负责生产迫击炮、复装子弹,每月可以生产3-5门迫击炮、迫击炮弹约500发、复装步枪子弹约5000发,其中两门迫击炮刚生产出来就被送到前线,在攻打沙河镇杜家围子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南厂设有造枪部、手榴弹和地雷部,成功仿制“汉阳造”步枪,每月可产步枪20-50支、手榴弹约5000枚、地雷200个左右。
1938年末,日伪军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犯,圈杨家兵工厂被迫转移。经过多次辗转,兵工厂于1939年6月进驻栖霞牙山高家沟,归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后方留守处领导。这时每月可生产“75”“82”毫米迫击炮5门、炮弹约200发、复装子弹约10000发、手榴弹约4000枚、地雷约300个。
1939年7月,五支队后方留守处在掖县连儿夼、李家庄又筹建了新兵工厂(1940年初定厂名为胶东兵工二厂)。到1939年底,该厂发展到200余人,每月生产手榴弹3000-4000枚,地雷30-50个,复装子弹3000-5000发。
1941年上半年,八路军胶东军区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领导下,展开了对日伪军的反击,经过四个多月英勇奋战,取得了巨大胜利。缴获敌人的设备充实了兵工厂,解放的技术工人壮大了兵工队伍。在此期间,又分别整编组建了胶东兵工三厂、胶东兵工四厂。
为了迅速扩大兵工生产,1941年4月成立了胶东兵工生产委员会,驻地位于牙前县上垛玉夼村,负责统一管理兵工厂生产。这时期各厂的情况是:
兵工一厂从栖霞的前寨、后寨、曹高家、曲家沟迁至牙前县上垛玉夼、杨家沟村,除生产步枪、手榴弹、地雷外,增加了试制捷克式轻机枪的任务;
兵工二厂1941年8月前从掖县连儿夼、李家庄迁至栖霞喇叭沟安乐庄村,主要从事手榴弹、地雷生产和复装子弹工作;
兵工三厂利用昆嵛山里的寺庙建厂,后来搬到宫家庄一带,以后又搬到岜山后和南北黄一带,主要任务是复装步枪子弹、制造手榴弹,并试制步枪和机枪;
兵工四厂原驻在栖霞县牙山东面李老铺、清香崮、河东村,后又迁至掖县下徐家村,主要任务是生产迫击炮弹和修理枪炮,每月可产“82”毫米迫击炮弹3000-4000发,还生产过“120”毫米迫击炮弹。
胶东兵工厂的创立,开启了胶东乃至山东人民兵工事业的发展历程。胶东兵工在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中,在缺技术人才、缺原料设备的困难条件下,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由修到造、从土到洋,从研制黑色火药、手榴弹、复装子弹,到造出高级发射药、火炸药、大口径迫击炮及炮弹、捷克式轻机枪,为发展生产还研制出生产武器弹药的各种机器设备,所产的一批批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送至山东乃至全国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大批胶东兵工人员又奔赴全国各地支援地方建设,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继续贡献力量。(山东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