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这座水电站成为军工生产的“动力心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兵工冲破艰难险阻,支援前线,兵工人靠着极其简陋的设备,扛起生产抗日武器装备的大旗,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这样一座水电站,在抗战期间,面对日军多次轰炸,仍以超过80%的供电占比支撑当地兵工厂生产关键军需,这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泸州北方公司前身兵工署第二十三工厂的自备电站——洞窝水电站。

      洞窝水电站(原名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建成于1925年。1939年,肩负着为前线提供关键防护装备重任的第二十三工厂在洞窝紧急建设防化战剂工场。为保障生产,1939年12月,洞窝水电站被让渡给第二十三工厂,从此,这座水电站完成了从民用基础设施到军工能源堡垒的历史性转变。

      披上“戎装”的洞窝水电站,立刻展现出其作为战略能源基地的核心价值。根据第二十三工厂战时用电档案记载,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洞窝水电站以其坚韧的“残躯”,承担了工厂高达83%的电力供应重任,它是当时四川省境内屈指可数能为大型军工厂生产持续供电的“动力心脏”。

      面对日寇持续不断的轰炸威胁,为保障稳定供电,洞窝水电站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实施了?“双回路应急供电模式”:通过复杂的线路设计与快速切换机制,当一处线路被炸毁时,能迅速启用备用线路,最大限度减少停电时间。这一创举效果显著:兵工厂关键生产线防毒面具核心部件活性炭电极的废品率由此前的37%骤降至6%,保证了为前线提供关键化学战剂防护的氯气制备车间稳定运行。

      战时物资匮乏,保障关键化工原料自给成为重大战略需求。1943年,第二十三工厂开创性地构建了“水电-氯碱”循环经济体系。利用电站提供的充沛、稳定且相对廉价的电力,大规模电解食盐水生产氯气、烧碱和氢气。氯气用于军工(如制造漂白粉、光气等战剂及防护材料),烧碱则用于多种化工原料生产和民用。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工厂在氯碱等关键基础化工原料方面的自给率从31%一举跃升至78%,极大地缓解了外购困难和运输风险,强健了军工生产的“造血”能力。

      在抗日战争中,洞窝水电站的输电线如同坚韧的工业神经网络,有力保障了军工生产任务。今天,当我们走进泸州北方公司的档案馆,翻开那本纸张泛黄却字迹清晰的《战时供电日志》,那些精确到年月日、甚至具体时段的供电记录,那些记载着故障、抢修、负荷调配的工整笔迹,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202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洞窝水电站也迎来建成发电100周年。如今,洞窝水电站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百年电站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北化研究院集团泸州北方公司 贺华仲)


版权所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管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党组宣传部)
技术支持:中国兵器工业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83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1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