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战区腹地,这座兵工厂坚持生产支援抗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众志成城,广大兵工战线冲破艰难险阻,支援前线,靠着极其简陋的设备,扛起生产抗日武器装备的大旗,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座兵工厂,身处战区腹地,却为支援抗战前线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它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南工业集团、江麓集团等单位的前身——十一兵工厂。

      十一兵工厂是在1940年夏的抗战过程中,由汉阳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各约一半的力量于湖南战区组成,从此成为了安插在战区腹地的重要“奇兵”。

      十一兵工厂的厂址设在今湖南沅陵、辰溪等地的山沟中和山洞里。在孝坪,有两座天然溶洞,长约4公里,内部宽几十上百米,高度相当于几层楼,十一兵工厂的动力厂和枪械制造厂等主要生产部门安置在洞内,洞外设施则采用了巧妙的伪装。抗日战争中,有时敌军离工厂只有一百公里左右,而工厂仍坚持生产,支援前线。

      湖南长期处于抗战前线,境内发生的重大会战有八次之多,前线主要的军火来源就是十一兵工厂。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及月产量为:步(骑)枪一万支、步枪弹及机枪弹二百万发、炮弹共一万二千发、木柄手榴弹二十万颗、信号弹三万颗、八二迫炮弹二千发……这些数字,是工厂每日执行8小时单班的月产量,急需增产时,则加班赶制,双班制加产一倍,三一班(24小时)制则加产两倍。

      山洞工房一角身处战区的十一兵工厂,物资条件差,交通不便利,为什么连续多年生产出大量精良的武器弹药?十一兵工厂集结了一批武器制造人才,从厂长到各部门的领头人,大多为海外归国人员或专业学校毕业人员,厂中所使用的设备、机器也是上乘。厂内技术人员和工人对每一个工件都注意检验,任何零件、组件都以样板量具为准,符合规格,才可算数。各种枪械、弹药,出厂前都需试射、试炸合格后才包装封箱出厂,确保了支援前线武器装备的质量。

      十一兵工厂还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工厂将最初五个厂改组为十几个所,管理层级减少,人员更精干,而且机动灵活,容易调配变动,提高了工效;工厂下辖汽车队、船舶大队和两个人力大队,将机械与人力结合起来,一部运输机械配有几套人马,人歇车船不歇,提高了运输效率;组织技工学校学生进行特种训练,组成游修队派至部队之中,可就地将部队中磨损过度的装备整修一新。

      抗战胜利后,十一兵工厂的人员、设备几经辗转,被其他兵工厂兼并吸收。新中国成立后,工厂先是一分为四,后又在湖南湘潭四合为一,人员和设备成为江南工业集团等单位建厂初期的核心力量。(江南工业集团整理 刘可亮)


版权所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管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党组宣传部)
技术支持:中国兵器工业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83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1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