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众志成城,广大兵工战线冲破艰难险阻,支援前线,靠着极其简陋的设备,扛起生产抗日武器装备的大旗,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这样一座兵工厂,工人们冒着日寇轰炸,在岩洞中坚持生产,竭尽全力为前线战士提供武器,生产的装备占到全国抗日兵器总量的三成。它就是兵工署第一兵工厂。
兵工署第一兵工厂前身为汉阳兵工厂,1938年8月,武汉面临失守困境。在严峻形势下,汉阳兵工厂从武汉搬到湖南辰溪,并更名为兵工署第一兵工厂。1939年底,被多次轰炸的第一兵工厂又紧急搬往重庆,并接收第十一兵工厂(巩县兵工厂)重庆分厂,成为抗战后方最主要的国防工厂之一。
随着重庆战时地位的提升,日军为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对重庆实施了长时间的无差别轰炸。面对日益严酷的战争形势,兵工署第一工厂的员工未曾退却。为确保防空安全,工人们在坚持生产的同时,毅然投入到开凿岩洞的艰巨工作中。至1943年,他们齐心协力,共挖出107个岩洞。此后,第一兵工厂的所有车间皆迁入这些岩洞之中。
1942年7月,第一兵工厂奉命转产“汉阳造”步枪,该步枪随后成为工厂的主要产品。这是这款步枪的第二次“重生”——历经敌人的炮火,历经两次搬迁,在机器大量损毁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被打断生产,在重庆的产量还逐年提升,到1944年已经超过战前的年产量。
抗战时期,汉阳造步枪展现强大威力,战士用其抵抗日寇进攻
第一兵工厂复工之际,恰逢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导致进口原材料紧缺。工人们面临物资匮乏、设备简陋、环境恶劣等重重困境,却顽强地维系着生产。枪托木材不足时,使用过核桃木、柞木等多种木材;钢材短缺时,试验过多种代用钢材。工人们在缺设备、缺材料的情况下,依然在进行技术升级。枪管方面,把原用两把刀片的拔丝刀拔来复线改为用拉刀拔来复线,加工每根枪管只需16分钟,较之双刀拔来复线,可节省一大半时间。
抗战胜利时,第一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13.8万支、山(野)炮弹14.04万发、捷克式轻机枪9833支、82迫击炮7611门、迫击炮弹48万发、手榴弹110万枚、枪榴弹48万发。这些兵器约占全国抗日兵器总量的三成。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第一兵工厂被纳入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号角吹响,在此背景下,工厂积极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以实际行动为前线提供有力支援。
如今,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这些老枪静静陈列。而当年那些在防空洞中咬牙生产的工人,那些用铜钱修机器的巧手……他们的故事,和这些枪一样,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