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来自第三届工匠大会的报道丨“创新离我并不远” |
||
|
||
“我的工作就如同给众多芝麻大小的芯片‘盖集体宿舍’,很有意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微组装工艺师李颖凡站在台上,讲述着微波组件的需求场景及发展方向,台下的听众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工匠人才。 9月25日举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创新成果路演中,15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工匠人才进行了创新成果展示,并接受大国工匠的现场点评。 “这次路演不仅展示了工匠人才风采,更是对创新成果的检验、改进和推广。”与会工匠纷纷表示,将持续创新,为制造强国创造更大价值。 优秀成果集中亮相 “小工艺,大突破。”李颖凡的创新成果展示环节结束后,大国工匠巨晓林如此点评:该项目思路清晰,研究方向正确、精细、科学。 本次创新成果路演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先由5位大国工匠进行创新成果展示,随后10位优秀职工代表进行“五小”成果路演。高凤林、巨晓林、李万君、王曙群、竺士杰、李志强等6位大国工匠作为专家评委进行点评指导。 从研究方法到实施路径,从创新成果到示范意义、社会经济价值……路演活动中,工匠及职工代表多维度展示着各自带来的项目。 从测量机器人智能联控监测系统,到为飞机提供健康监测的天瞳系统,一项项科技含量颇高的项目分享,给大国工匠王曙群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这些创新成果在落地及实施环节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无论在路演现场还是生产一线,如何更好地展现和实施创新成果,始终是工匠人才们持续思考的课题。 充分展现工匠风采 “这次创新成果路演活动是为工匠人才搭建的又一个展示平台。”结束路演走下台阶,中国宝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钢管条钢事业部电炉厂电气设备技能大师金国平松了口气。他此次介绍的项目是基于云边协同的电炉炼钢智能监控关键技术。 通过自主创新,金国平及团队首次建立了电炉炼钢数字孪生工厂平台,实现了设备预警、能耗优化与废钢跟踪三大智能应用突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和数智化转型提供了示范。 “每个人有5分钟展示时间,要在短时间内把成果讲清楚并不容易。”金国平告诉记者,为了此次路演,他多次修改讲稿,力争做到语言既凝练简洁,又通俗易懂。 成果不在小,关键就在巧;方法变一变,功效大提高——“五小”成果路演环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华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孟祥志的一句话,引发不少在场职工的共鸣。 “我们对生产一线最了解,也清楚哪里是制约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点。”孟祥志说,一线工人要找准切入点,发现问题,再通过小改造、小革新提高效率,“有革新、有成果、有收获,就是我们一线工人的追求。” 带动更多创新成果涌现 路演活动中,一些项目聚焦绿色高效的提取技术,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有一些项目致力于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推动行业智能化发展……“很多成果就在职工身边,就看我们如何发现、总结与提炼。”这是参加路演的工匠代表们的共识。 “不虚此行,这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同样身为大国工匠的国网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特高压工程项目经理王开库,一直在台下认真聆听。他表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交流成果、碰撞思路,为他的工作带来了新启发,“我要将路演中的一些创新性方式方法与电网建设实践相结合,攻克更多难题,争取更多突破。” 来自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的质量工程师陈艳玲一边听讲一边记录,“作为天天和齿轮加工机床打交道的一线工人,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多少项成果,而是让我意识到创新离我并不远。我要像他们一样,把工位当成‘创新小阵地’。” “大家在各自岗位上创新创造,并通过这个平台展示成果及理念,这对新时代的广大职工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担任评委的大国工匠竺士杰表示,希望通过路演活动,带动更多创新成果涌现,培养出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本届工匠大会期间,2024年度全国优秀职工“五小”创新成果代表路演在全总“五小”创新成果展区同步进行。电力调度自动化信息联调机器人、架空输电线路地线断股修复装置、多功能融雪防滑材料撒布设备……一项项源于一线的“五小”成果正被更多人看见,也正激励着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 |
||
关闭窗口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