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众志成城,广大兵工战线冲破艰难险阻,支援前线,靠着极其简陋的设备,扛起生产抗日武器装备的大旗,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座兵工厂在昆明海口的山洞中研制出中国第一批军用光学装备,为抗战前线提供了坚实保障,它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夜视院集团国营第二九八厂的前身——兵工署军用光学器材工厂。
1936年,兵工署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成立,立志改变中国军用光学器材依赖进口、缺乏自主修理和制造能力的局面。彼时,国内光学工业近乎空白,而战争对先进光学装备的需求却极为迫切。筹备处积极开展工作,广罗人才,派员出国考察,从海外购买技术和设备,为中国军用光学工业的起步奠定基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筹备处人员及重要机器材料被迫辗转西迁,先后抵达重庆、昆明。在昆明,工厂正式成立,从此开启了为抗战生产光学仪器的征程。
为了躲避日军空袭,保障生产安全,工厂在昆明海口开凿山洞作为隐蔽厂房。在艰苦的条件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迅速投入生产。1939年4月29日,第一架国产军用6×30双筒望远镜成功研制,这一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光学器材从依靠进口走向自主制造。次年,奥式迫击炮瞄准镜、法式迫击炮瞄准镜、80公分倒影测远镜等相继问世,从而结束了少数欧美国家垄断光学仪器制造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军用光学工业的新纪元。这些光学仪器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战前线,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抗战期间,工厂的产品涵盖了炮用象限仪、立体镜、望远镜、测远镜以及迫击炮和战防炮瞄准镜等装备。这些装备对于提高部队的侦察、瞄准和作战精度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望远镜让士兵们能够远距离清晰观察敌人动向,为制定作战策略提供重要依据;炮瞄镜则大大提高了火炮射击的准确性,增强了火力打击效果,有效支援了正面战场和敌后作战。
除了生产,工厂还先后组织了11支游动修理队,奔赴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战区前线,冒着枪林弹雨,为抗日部队修理了数以万计的枪支及光学器材。这些游动修理队的成员们,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无畏精神,在抗战后方与前线之间架起了装备保障的桥梁。
在整个抗战时期,工厂始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军的轰炸、物资的匮乏、技术的封锁等困难接踵而至,但全体员工毫不退缩,他们日夜奋战,在山洞中坚守生产岗位,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5年,工厂共制造6x30望远镜11250具、80公分测远镜392具、法式勃朗特迫击炮瞄准镜2608具、象限仪100具、指南针31310具、捷克式轻机枪15108具等大量装备,及时装备了抗日军队,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夜视院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