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責任與創新 > 兵工論壇

遼沈集團任曉川:六十八載同舟渡 三代熱血獻兵工
——一家三代的遼沈兵工情緣

發布時間:2020-10-20

  沈陽東北部,一方崗坡突起、綠茵環抱之地,坐落著一座大型兵工骨干企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兵工老企業,1948年11月回到黨和人民的懷抱,1951年6月定名為“國營第七二四廠”,這裡曾研制生產了我國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彈、第一代炮兵火箭彈、第一批反坦克導彈等,在支援全國人民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等歷次戰爭和軍事行動中建立功勛,並為支援兵器工業大小三線建設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而我們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外婆卷著鋪蓋去加班

  1952年,剛剛度過碧玉年華的外婆來到了沈陽城,走進了七二四廠的兵工大院,成為了我們一家人中的第一代遼沈兵工人,從那一天起,也改變了我們一家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

  新中國成立之初,雖然內憂已解,但剛剛經歷了殘酷戰爭的中國,無論是經濟或是軍事都處於低谷之中,這就避免不了外患的來臨。面對戰爭,中華兒女奮勇反抗,誓死保衛國家安寧,人們心中所想的隻是忠誠於黨,忠誠於國家。外婆深知無法持槍去殺敵,那麼就要做好能做的,而兵工事業就給了外婆這樣一個機會。

  1962年,外婆在七二四廠工作的第十個年頭,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突然打響,戰爭前沿急需大量彈藥以保證擊退來犯之敵。七二四廠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兵工廠,承擔的生產任務緊急而又繁重,工人們懷著滿腔熱血加入到生產大干之中。產品檢驗是保證交付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檢驗戰線上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而外婆作為其中的一員,在將家中四個孩子安置妥當後,便拿起了被褥加入到生產大干隊伍之中,外婆回憶時說:“那個時候才是真忙嘞!睜開眼睛就是干活,實在熬不住了,把鋪蓋卷打開,找個地方一躺,瞇上一會。那條線哪兒趕得上現在啊?聲音吵得不行,沒睡多一會就被吵醒了,那就起來繼續干,更別說洗臉了,一直到大干結束回家了,才想起來洗洗臉!”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外公和外婆經常給我講他們年輕時候的故事,有時候就當是笑話聽,直到我也成為一名遼沈兵工人後,才了解到,那一輩的遼沈兵工人是怎樣用默默的付出換來今天的和平與安定,他們的學識並不高,但是他們作為兵工人的脊梁卻永遠挺拔。

  媽媽成了“白眉大俠”

  時光荏苒,時間來到了1984年,當時還在大連農村的家裡貓冬的媽媽接到了外婆發來的一封信,信的內容雖然很短,隻有幾個字,卻也成了媽媽人生中的重要轉折。信中寫道:“收拾東西,來沈陽接班。”是的,那個時候的國有企業講究的是傳承,一代接一代,老一輩的退休了,小一輩的進廠工作,這讓我想起來一句話,那便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一輩輩的傳承綿延不絕。

  21歲的媽媽獨自一人坐上了通往未來的列車來到了沈陽,1985年1月,媽媽接過外婆的工作,成為了我們家中第二代的兵工人。時值改革開放初期,兵工廠為了擴大經營,積極投身地方產業,民品車間也由此而生,媽媽入廠後,便成為了民品生產車間的一員。

  媽媽的工作是噴塑道序,就是為乙炔瓶進行“美容”,工藝並不難,體力消耗也不大,卻屬於有毒有害作業。記得小的時候的休息日,媽媽偶爾會帶我進入生產車間,一張小桌子、一把小椅子就是我寫作業的標准配置了,當然,好動的我不會一直坐在媽媽安排的“貴賓席”,偷偷地跑去找媽媽,就看到全副武裝的媽媽“長”出了白色的眉毛,就好像當時很火的一部電視劇《白眉大俠》中的徐良一樣,我偷偷地笑,總以為媽媽當“大俠”了,而媽媽發現我之後,馬上帶我回到我的“貴賓席”,並且告訴我:“你看那裡多臟啊,你可別過去,要不你也和媽媽一樣,都成白眉大俠了!”後來,我才知道,媽媽是怕我吸入過多的塑粉,對身體不好,這難道不是母愛的偉大之處嗎?就好像有一種冷叫“我媽覺得我冷”。

  媽媽這一輩的遼沈兵工人質朴而又善良,他們堅守“把一切獻給黨”的崇高信仰,把忠誠於黨作為不斷前進的思想根基,發揚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想信念不曾因勞苦而動搖。

  我是一名兵工人

  寒來暑往,傳承的紅色基因還在延續。在大二學年的時候應征入伍,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戰士。2010年12月,退出現役返回沈陽﹔2011年7月,通過退伍安置,到遼沈集團參加工作。褪下了綠色的軍裝,穿上嶄新的藍色“軍服”,此時的我正式成為了一名遼沈兵工人,而我也成為了我們一家中的第三代兵工人。

  走進新時代,遼沈集團進入了改革發展的“快車道”,始終堅持著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穩中求進為工作總基調和新發展理念,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在開啟新時代遼沈集團改革發展新篇章的征程中奮勇拼搏。

  外婆的工作是軍品檢驗,媽媽的工作是民品加工,而我在2013年的時候走進了職能部門,開始了從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道路。剛剛接觸企業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真是青澀懵懂!新聞稿被推翻、照片處理不妥當、錄像拍攝端不穩等種種問題不斷地浮現出來。那個時候心緒煩亂,總是在想“這個活適不適合我?”“我還能干啥?”,直到家裡一次聚會的酒後,我把煩惱講給了媽媽和外婆,她們告訴我:“我們那個時候咋過來的?誰一下就會了嗎?不會、做不好,那就學,那就練。寫不好多寫幾次,照不好多照一些,還能被活兒難住了?”一番交談,燃起了我的熱情,是啊,面對隻能抽時間睡覺的外婆和工作時臟兮兮的媽媽,我這點事兒算什麼啊?不懂就去學、不會就去練!七年後的今天,我依然在從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堅守在我熱愛的崗位,因為我是一名兵工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外婆的使命是保證產品質量合格,媽媽的使命是保證乙炔瓶外觀合格,而我的使命是服務於遼沈集團改革發展。“初心如磐,不負韶華。”歷經六十八個春秋迭替、寒暑易節,一家三代遼沈兵工人的故事還在延續著……還有許多這樣的兵工家庭,用他們的奉獻弘揚著人民兵工精神,用他們的行動傳承著“把一切獻給黨”的紅色基因,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止,兵工人的故事也必將連綿不絕。


關閉窗口
相關鏈接:
焦開河調研駐太原兵工企業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多款兵工產品亮相國際展會
這兩場展會,多款兵工產品亮相
“感受中國金融創新之變”兵工財務公司黨委組織參觀學習2020服貿會金融服務專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