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我們 > 企業文化 > 兵工文苑

瓊崖縱隊兵工廠

發布時間:2020-05-19

  在海南島的美和,一片碧綠的荔枝林裡,日夜響徹著鐵錘聲、風箱聲和勞動的號子聲,這就是瓊崖縱隊的兵工廠。

  這個兵工廠最初隻有四個人,一個小風箱,一架手搖鑽床,兩把鉗子,外加幾把鐵錘。後來黨中央從延安派來兩名技師,攤子才漸漸擴大起來。1940年底,這個“小兵工廠”轉移到了瓊山根據地,又與符氣生、周汝鬆同志領導的修械組會合,兵工廠擴大到100多人。這時為了適應部隊的需要,兵工廠派出林樹香、趙經福同志到三支隊,在萬寧一帶建了一個分廠﹔派黃明、徐清華同志到四支隊,在儋縣、臨高一帶成立一個分廠。兵工廠有時在村裡,有時在山上,有時在小船上跟隨部隊突擊生產。

  時任廠長陳大新在《星火燎原》(全集第6卷425頁)中記述,這年的八月,部隊在大水圍擊漢奸李春農時,為了及時供應部隊的彈藥,他們把工廠搬到前線。在火藥味嗆人的戰場附近,不分晝夜地趕制子彈。戰士們把彈殼一退出槍膛,就立刻由支前的群眾揀回來,換上底火,裝好藥,安好彈頭,又連夜送回去。還有幾百名群眾組織起來的運輸隊,到百裡以外挑來破銅廢鐵,供給手榴彈組生產。黨支部提出的口號是“當天彈殼當天裝”。整整5晝夜,風箱、鐵錘一刻沒停。

  大水戰斗後,敵人對兵工廠分外眼紅,揚言一定要砸爛兵工廠。他們到處跟蹤、追打、搜捕給我們搬運原料的群眾,捉拿我們的採購人員,斗爭越來越艱苦了,有時一天要轉移兩三次。兵工廠每到一個地方,當地黨政機關不僅及時供應糧食和生產原料,還組織群眾進行保衛,有巡邏的、有爬上椰子樹了望的、有裝作放牛觀察敵人動靜的,隻要敵人從據點裡一出動,設在據點附近的竹杆哨就把竹杆放倒,村裡的情報員馬上就跑來通知我們轉移。

  鬼子天天“掃蕩”,人可以攜帶工具轉移,但原料的貯藏卻是個問題,經過黨支部研究,分別把炸藥和破銅廢鐵藏在橋墩下,埋在地瓜園、稻田裡。不久敵人“蠶食”到道崇鄉,我們就轉移到蘇尋三鄉和茄芮、濱豐一帶。這時設備也進行了精簡,把幾百斤重的熔鐵爐熔掉,改用鐵鍋和臉盆(裡面砌上白土)熔鐵,用木板釘的“活動風箱”代替用囫圇樹干挖成的大風箱。即使敵人追到,最多是扔掉一兩個面盆,幾塊木板罷了。為了及時供應部隊彈藥,我們時常在荒坡上、小船中拉開攤子,一面派人爬上大樹了望,一面露天進行生產。鬼子“蠶食”越來越殘酷,並和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勾結起來夾擊我們,兵工廠的大規模生產無法進行了,總隊便決定把當地的同志疏散到鄉下去。熔鑄技師徐清鳳、徐清華兄弟倆回家後,配合鑄犁頭的工友,白天鑄犁頭,晚上鑄手榴彈殼,敵軍一來便將模子埋起,把彈殼沉入井底,擺出生產犁頭的樣子,敵人走了再把彈殼從井裡撈上來。木工曾興國疏散到福九村,他表面上做些木匠零活,實際上是按照規格做手榴彈柄和駁殼槍套。鐵匠陳若聖下鄉給老鄉打鋤頭、打鐮刀,暗地裡也在生產駁殼槍套用的零件。我們三十多個人,分成三個小組,在敵人走後出來生產,敵人出來時,把工具藏在亂石和泥土中,人分散到山裡隱蔽。

  為了徹底粉碎敵人的“蠶食”,我軍留少數部隊堅持內線斗爭,主力挺進到外線去開辟新區,兵工廠也集中起來隨部隊搬到南渡江西岸的儒萬山。由於敵人的層層封鎖,制造地雷、子彈所需要的炸藥、銅鐵等原料非常缺乏,地方黨決定:黨員交納黨費,可以用銅板或鐵錫之類的東西來代替,於是古鐘、神刀、銅錫香爐等都收集來了,同時又發動群眾到敵佔區去揀敵人的彈殼、破彈片。部隊還規定,在一般情況下打一槍要交回一個弾殼。但是炸藥沒有辦法解決,我們又想到從敵人扔下的廢舊炸彈、水雷中拆卸炸藥的辦法。黨委支持這個建議,立刻通知各地黨組織發動群眾收集。有了炸彈、水雷,但是怎麼拆卸呢?誰來拆卸呢?兵工廠從建立到現在,由於缺乏經驗,曾幾次付出了血的代價。這時周汝鬆同志站到了廠長面前請戰:“廠長,我想去試拆卸炸彈,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我是共產黨員,任何艱險總該走在前頭!”“干革命總要付出代價”……同志們在200米以外的地方焦急地等待著,隔著樹林看不清他的動作,隻是暗暗地在猜測“打開螺絲了吧?”“該卸下信管啦!”“拆成了!”忽然一陣狂歡聲傳來,同志們一起朝周汝鬆同志奔去。周汝鬆同志揭開了炸彈、水雷的秘密後,又培養了一批“拆卸手”。從此,隻要群眾發現了廢炸彈、水雷同志們便去拆,炸藥不再是個千金難買的東西了。

  兵工廠的熔爐裡冶煉著鋼鐵,紅色的人民兵工是鋼中之鋼,他在戰火中冶煉,一天比一天堅強、一天比一天紅火。(劉左)

關閉窗口
相關鏈接:
官田中央軍委兵工廠等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